PAGE
PAGE1
2025年端午节主题班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准确说出端午节的起源、传说及主要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深入理解端午节蕴含的文化内涵。
通过参与包粽子、制作香囊等实践活动,提升动手操作和小组协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借助资料收集、知识竞答、故事分享等环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信息整合能力。
在诗词朗诵与文化体验中,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
引导学生感悟古人爱国情怀,培养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深度讲解端午节的起源、传说及传统习俗,剖析其文化寓意。
有序组织包粽子、制作香囊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沉浸式体验节日习俗。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文化层面理解端午节传承的重要意义,激发主动传承文化的意识。
确保实践活动高效开展,同时保障学生操作安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操作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制作精美的端午节主题PPT,涵盖起源故事动画、习俗图片、诗词音频等多媒体素材。
采购包粽子材料(粽叶、糯米、馅料、绳子等)、香囊制作材料(彩布、香料、针线、流苏等)、五彩绳编织材料(彩线、珠子等)。
准备知识竞答题目、小奖品(文具、书签、端午主题明信片等)、摄影设备记录活动过程。
2.学生准备
提前分组收集端午节相关资料,整理成汇报内容。
准备一首与端午节相关的诗词,进行朗诵练习。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教师播放一段热闹的赛龙舟视频,提问:“同学们,视频里人们在进行什么活动?这一活动通常在哪个节日开展?”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端午节的初步印象,自然引出班会主题——“探秘端午,传承文明”。
(二)知识讲解与互动(15分钟)
1.端午节起源与传说
教师通过PPT以图文结合形式讲解端午节起源(纪念屈原、伍子胥等传说),重点讲述屈原投江故事,播放动画短片加深印象。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古人为何将端午节与这些人物联系在一起?”每组派代表分享观点,教师总结提炼其中蕴含的爱国精神与道德品质。
2.端午节习俗
展示端午节习俗图片,邀请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介绍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佩香囊等习俗。
教师补充习俗背后的文化寓意,如粽子象征祈福纳祥,艾草寓意驱邪避瘟。
(三)知识竞答(10分钟)
1.开展端午节知识竞答活动,题目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
必答题:要求每组依次回答基础问题,如“端午节是农历几月几日?”“粽子一般用什么叶子包裹?”
抢答题:设置稍具难度的题目,如“除了纪念屈原,端午节还有哪些别称?”“赛龙舟习俗与哪个传说紧密相关?”
2.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颁发小奖品,调动学生积极性。
(四)实践体验(30分钟)
1.包粽子实践
邀请家长志愿者或教师示范包粽子步骤:折粽叶、填糯米、放馅料、包裹捆扎。
学生分组实践,教师和志愿者巡回指导,提醒注意卫生和安全。完成后评选“最佳创意粽子”“最标准粽子”。
2.香囊制作
展示多种香囊样式,讲解制作方法:裁剪布料、缝制袋身、填充香料、装饰流苏。
学生自由创作,鼓励融入个人创意,完成后互相展示、赠送。
(五)诗词朗诵与总结(10分钟)
1.学生依次上台朗诵端午节诗词,如《乙卯重五诗》《端午即事》,其他学生从情感表达、朗诵技巧等方面进行点评。
2.教师总结:回顾本次班会内容,强调端午节承载的文化价值,呼吁学生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在生活中感受传统节日魅力。布置课后作业:用日记记录班会收获,与家人一起过一个有意义的端午节。
六、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知识讨论、竞答、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表现及合作能力,及时给予鼓励与指导。
2.成果评价:对学生制作的粽子、香囊进行展示与点评,肯定创意与努力。
3.总结性评价:通过学生的诗词朗诵、课后日记,评估学生对端午节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意识提升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