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3.5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学习任务单
———————核心任务:撰写读书报告———————
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逐步提高阅读速度。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悟莎莉文老师的形象,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3.品味、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学习资源
《再塑生命的人》、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
任务一:撰写读书报告
1.拓展阅读原著,根据“阅读导引单”的提示展开深入思考,并做批注,加深对《再塑生命的人》的理解。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阅读导引单
(1)从以下内容充实你对“再塑生命的人”的理解:
①在莎莉文老师来之前,小海伦是什么样的?你喜欢这个小孩吗?
②海伦·凯勒获得了哪些成就?试着列一张清单,感受她成长的不易。
③观察莎莉文老师的工作中的艰辛,体会“再塑”的艰难与伟大。
④是怎样的人生经历使得莎莉文老师能有“再塑生命”的爱心和能力?读完第四章,或许你会对“再塑”的传承性有更深的认识。
⑤他人眼中的“再塑”是什么样的?搜集、整理他人对海伦·凯勒的评价,体会“再塑”的成功之处。
(2)观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目录,再结合全书的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①你能发现《再塑生命的人》这一节在全书结构中的地位吗?请简述。
②你能整理全书的“再塑”是沿着怎么样的顺序开展的吗?试着归纳,并写在目录的相应位置。
批注提示:(以下页码指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1)在莎莉文老师来之前,小海伦的生活是这样的:
P6“还告诉我,在我刚满周岁的时候就会走路了。我母亲把我从浴盆中抱起来,放在膝上,突然间,我发现树的影子在光滑的地板上闪动,就从母亲的膝上溜下来,自己一步一步、摇摇摆摆地去踏那些影子。”
P181“母亲后来常说:‘当你生下来时,我觉得既骄傲又快乐。’”
P9殴打保姆艾伦。
P10恶作剧伤人又伤己。
P11剪掉玛莎的头发又剪掉自己的,火烤围裙险些酿成大祸。把母亲反锁起来。
P15将妹妹摔出摇篮。
P198当时法律还明文规定:“盲聋者视同白痴。”
(2)通观全书,借助目录,我们大致可以归纳莎莉文老师“再塑”海伦是沿着这样一条线索前行的:
①亲近自然。
例:第一章“亲近大自然”“波士顿之行”“拥抱海洋”“山间秋季”
第二章“洁白的世界”(到海边,到山上,到新英格兰的一个小村庄)
②理解爱的含义。
例:第一章“了解‘爱’的含义”
③教海伦学会阅读,学会说话。
例:第一章“喜悦和惊奇”
④从家庭走向学校,从学校走向社会。
例:第一章“波士顿之行”(到柏金斯盲人学校与那里的盲童交朋友)
第二章“世界博览会”“求学”“剑桥女子学校”“入学”
第三章“大学生活”
⑤带领海伦走到社会舞台的中央,成为公众人物。
例:交益友,如布鲁克斯主教、霍姆斯博士、贝尔博士、赫顿先生、马克·吐温先生、泰戈尔先生等。
⑥参加社会活动。
第三章“鼓起勇气上台演讲”“热烈的反战运动”“拍摄电影”等。
(3)梳理莎莉文老师自己的成长经历,了解并理解“再塑生命的人”——莎莉文老师,对“生命”和“再塑”,我们会有更深的认识。
例:第四章《春风化雨—莎莉文老师的故事》
2.撰写读书报告
(1)在“阅读导引单”中选择你理解最深、最有阅读心得的内容。
(2)写完以后,发表小报告,发表的途径有:小组交换阅读并写评语,张贴出来全班阅读并在老师的组织下展开评价,通过班报、校广播站、网络平台发表等。
(3)读书报告可以这样写:
①提出主要观点,围绕观点提出几个问题,回答并加以阐述。比如以“再塑,原来是爱的传递”为主要观点,提出这样两个间题:“爱的传递在师生二人之间是怎样表现的?爱的传递对莎莉文老师和海伦的成长经历来说有哪些独特的意味?”然后有条理地回答这些问题。这样可以使你的读书报告自然流畅、中心突出。
②采用话题并列式或对比式的写法。你可以将“我”的成长经历和莎莉文老师的成长经历对比写,找出共同点,深入理解“再塑”,也可以将“我”个人的种种变化并列起来写,使你对“再塑”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任务二:读写迁移
1.模仿《再塑生命的人》第5段描写母亲
(1)原文再现
我觉得有脚步向我走来,以为是母亲,立刻伸出双手。一个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副词、动词)。我似乎能感觉(副词、动词)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直抒胸臆)。
(2)学习元素解析
直抒胸臆是一种写作方式,就是以第一人称直接抒发个人感情,表达个人感知。这种写作方式的好处就是给予读者真情实感,使读者感觉亲切自然,如同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引发读者的同感和共鸣。
(3)评价量表
序号
写作支架
赋分
自评
同伴评
教师评
总分
1
从接受者的角度来写对方对“我”的爱
30分
2
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