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名校试题
PAGE
PAGE1
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木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中华文化中“中”的观念由来已久。史学家唐兰认为“中”最初为氏族时代议事场所居中之徽帜,群众望之而趋附,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商周以降,“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成为重要的政治思想。这反映出()
A.早期政治的中央集权特点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C.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为主 D.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
【答案】D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的观念在氏族时代即已产生,既是方位称谓更有中心、中央之意。这一观念在商周及之后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如择中建都、择中立宫等,D项正确;早期政治尚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指的是多元起源,中原核心,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而这些文化又互相融合,在统一的中华文化中融为一体,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为主”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2.如表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部分主张的统计表。这些主张的共同点是()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论语·季氏》
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理也
《管子·霸言》
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庄子·天下》
隆一而治,二而乱
《荀子·致士》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扬权》
A.维护国家统一 B.倡导家国一体
C.强调权力集中 D.推崇道德伦理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周天子的权威影响着国家秩序稳定;管子强调国家设置一个天子;庄子强调国家统一的重要性;荀子强调权力一元;韩非子强调加强中央集权,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都主张权力集中,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维护国家统一的主张,排除A项;他们都主张权力集中,但不能说明其倡导家国一体,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道德伦理的相关信息,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秦朝对巴蜀地区的板栖蛮夷实行“顷田不租,十妻不算”(一户免其一顷田之租税;虽有十妻,不输口算之钱)的优待政策。汉朝进一步减轻少数民族役职负担,缩减土司祭酬费,延长牧民隔年休耕时间,改善民生。这些措施()
A.实现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
B.促进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友好交流
C.有利于边疆地区人口增长
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开拓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巴蜀等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皇帝和地方官重视推广农耕,通过农耕化来强化基层治理,增进政权认同,因此材料所述措施实现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A项正确;材料强调政府力量通过农耕化来开发边疆,未涉及边疆与内地的交流,排除B项;材料所述措施有利于实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所述措施有利于实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未涉及疆域开拓,排除D项。故选A项。
4.下面是秦朝和唐朝时期京城至广州主要交通干线示意图。图1到图2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 B.南北联系逐渐加强
C.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D.统治疆域日益扩大
【答案】A
【解析】根据图1可知,秦朝时期,交通主要以都城咸阳为中心,根据图2可知,唐朝时期,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南北,反映了秦朝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唐朝时期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因此图1到图2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A项正确;南北联系逐渐加强属于表现,而题干问的是原因,排除B项;魏晋时期,出现了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统治疆域变化的相关信息,“日益扩大”的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A项。
5.宋代“商人可以送其子弟进入官办的州县学就读;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和出任官职;可以通过向官府进纳钱粟而跻入仕途……”。这表明宋代()
A.商业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B.商人群体的阶级属性发生了变化
C.文化水平影响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D.社会环境有一定的开放包容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题干强调的是宋代商人改变自身地位的途径多元化,说明当时的社会环境具有开放性特征,D项正确;中国古代一直是重农抑商政策,宋代商业政策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