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名校试题
PAGE
PAGE1
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中西周遂公盨(xǔ)铭文说:“天命禹敷土,掘山浚川。乃奉方执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飨(xiǎng),民成(称:称其为)父母。生我王,作臣久,贶(kuàng,赏赐)唯德,民好明德。”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大禹治水是确实存在过的历史事实
B.禹建立夏朝的权力来源是君权神授
C.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有着德治的色彩
D.夏王朝时的礼乐仪式文化已经成熟
【答案】C
【解析】据题干“乃奉方执征,降民监德”,“贶唯德,民好明德”可知西周遂公强调以德治民,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有着德治的色彩,C项正确;大禹属于夏朝人物,而鼎文属于西周时期撰写,不属于证明大禹治水的一手文物,无法证明大禹治水是确实存在过的历史事实,排除A项;根据材料“天命禹敷土,掘山浚川”可知材料认为是上天让大禹治水,并未说明大禹的权力来源于神明,排除B项;材料中未提及夏王朝时的礼乐仪式,无法说明“夏王朝时的礼乐仪式文化已经成熟”,排除D项。故选C项。
2.《睡虎地秦墓竹简》规定,“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蜀(羁)请”,大意是有事必须书面请假,不许口头或别人代请。这一规定()
A.标志着文书制度的建立 B.展示了先进的管理制度
C.体现了秦朝粗暴的苛政 D.规范了官吏的行政行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代政府规定有事必须书面请假,不许口头或别人代请,体现了对官吏行政行为的规范,D项正确;这一规定规范了官吏的行政行为,材料信息不足,不确定是否为文书制度建立的标志,排除A项;这一规定规范了官吏的行政行为,“先进的管理制度”说法夸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这一规定规范了官吏的行政行为,未体现秦朝粗暴的苛政,排除C项。故选D项。
3.杨炫之在《洛阳伽蓝记》中说:“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出现材料中洛阳繁华景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B.中原民族交融、经济恢复
C.士族并在中原、推动发展 D.中原佛教盛行、文化兴盛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杨炫之是北魏时期城太守,北魏时期孝文帝改革,将都城由平城前往洛阳,推行封建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是洛阳繁华的原因,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士族并在中原、推动发展”是洛阳繁华的原因,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中原的民族交融与经济恢复,排除C项;中原佛教盛行、文化兴盛是繁华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
4.下图是江南贡院各个独立的考室,南京江南贡院是现存的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宋太宗淳化三年规定,在贡举考官被任命之后,会立即被送入贡院或其他考试场所,在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下,拟题、引试、考校试卷、确定等第,谓之“锁院”。放榜之后,才能解禁出院。后世一直沿用此制。这体现出宋朝()
A.科举制度日趋严密 B.南方占据文化优势
C.考官决定科举结果 D.科举制度日益固塞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在贡举考官被任命之后,会立即被送入贡院或其他考试场所,在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下,拟题、引试、考校试卷、确定等第”及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科举制度在制度层面进一步完善,反映了科举制日趋严密,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通过科举考试的南方和北方知识分子的对比,不能得知南方占据文化优势,排除B项;据材料信息可知,考官对科举结果的影响相对较小,不能决定科举结果,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度的发展,而非科举制度日益固塞,排除D项。故选A项。
5.1689年,清政府反击沙俄取得了雅克萨之战的胜利,为抽身应对国内的准噶尔部叛乱,清政府在随后的边界谈判中让出一定的利益,双方签订了清代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如下图)。此后150年间,中俄双方的边界都很稳定。这说明当时清政府()
A.缺乏领土主权意识 B.全面陷入内外交困
C.条约外交正式建立 D.对外关系缓慢转型
【答案】D
【解析】据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