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3-2024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中学等校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文件大小:318.91 KB
总页数:2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8
总字数:约2.2万字
文档摘要

高级中学名校试题

PAGE

PAGE1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利玛窦及其他早期传教士在向中国人传播西方文明的同时,也对中国固有的文化成就表示了极大的尊敬。他们认为孔子所开创的道德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弥补欧洲文化的不足。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

A.兼收并蓄 B.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内涵

C.领先世界 D.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向中国人传播西方文明的同时,也对中国固有的文化成就表示了极大的尊敬。他们认为孔子所开创的道德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弥补欧洲文化的不足”和所学可知,16—18世纪,在西学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华文化在欧洲也得到传播,东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交锋与交融丰富了世界多样文化的形式和内涵,B项正确。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只是材料的其中一个方面,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比信息,不可知是否领先世界,排除C项;“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这种最早或者开始的说法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D项。故选B项。

2.两河流域的一个重要传统,是国王登基后一般会颁布法典。在《汉谟拉比法典》之前,西亚地区已经有过多次颁布法典的行动,如埃什嫩那国王俾拉拉马的法典、伊新国王李必特的法典。这些法律的颁布从根本上是为了()

A.维护统治者的权威 B.树立公平正义形象

C.宣扬君权神授思想 D.保障平民正当权利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在《汉谟拉比法典》之前,西亚地区已经有过多次颁布法典的行动,如埃什嫩那国王俾拉拉马的法典、伊新国王李必特的法典”和所学可知,法律是国家暴力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A项正确;古代法律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压迫性,非树立公平正义形象,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法典的内容,无法得出宣扬君权神授思想的说法,排除C项;古代的法律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非保障平民正当权利,排除D项。故选A项。

3.公元3—6世纪的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最终导致了西晋王朝、贵霜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在中国,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中原文化,在中亚和西亚,无论是印度文化还是伊朗文化,都融合了入侵者的文化。由此可见,这次大迁徙()

A.引发了古代欧亚文明衰落 B.根源于各文明区宗教冲突

C.促进游牧与农耕文明的融合 D.有利于西欧建立封建社会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在中国,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中原文化,在中亚和西亚,无论是印度文化还是伊朗文化,都融合了入侵者的文化”和所学可知,亚欧民族大迁徙,使各民族在吸收其它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助推了游牧与农耕文明的融合,C项正确;亚欧民族大迁徙,使区域文明在碰撞之中焕发了生机,并未导致古代欧亚文明的衰落,排除A项;亚欧民族大迁徙的根源在于经济层面,非宗教冲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西欧封建社会建立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4.如图是洛阳博物馆特展“丝路印记”的代表藏品——唐代《三彩引胡俑》。这可论证唐代()

A.陆上丝绸之路的运行 B.政府严格管理对外贸易

C.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来华经商的外国人众多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洛阳博物馆特展“丝路印记”的代表藏品——唐代《三彩引胡俑》”和所学可知, “胡人”是古代汉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并扩而大之,涵盖中亚、西亚等少数民族与国家;由长安通向中亚、西亚以至于阿拉伯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交通、贸易的重要纽带,唐代时这条商路更加繁荣,商队络绎不绝;骆驼是商客的坐骑,也是托运物资的工具,被称为“沙漠之舟”,胡人牵驼俑作为,是对唐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运行的生动反映,A项正确;唐王朝采取宽松的对外政策,鼓励互通往来,排除B项;材料还涉及对外交往,排除C项;材料无法说明来华经商的外国人众多,排除D项。故选A项。

5.《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是13—14世纪统治波斯地区(今伊朗)的伊利汗国宰相拉施特主编的中医药学著作,主体部分是宋朝一些医学家对《王叔和脉诀》的点评,还翻译了《素问》《难经》《甲乙经》《病源》等医书的段落。该书的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