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文学阅读活动中,读者以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喜、怒、哀、乐等日常情感为欣赏基础。其次,文学欣赏活动中读者的情感活动是更集中、更强烈和更典型的艺术情感。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第二节文学欣赏的特点二、对话性(一)概说文学作品作为语言的艺术,它的价值必须在情感交流与共鸣的欣赏过程中实现。“语言只能存在于使用者之间的对话沟通之中。对话沟通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语言的整个生命,不论是在哪一个运用领域里(日常生活、公事交往、科学、文艺等),无不渗透着对话关系。”巴赫金巴赫金:对话者就不只是文本中人物与人物的对话,还包括作者与人物、作者与读者、人物与读者的对话关系;其次,对话的内容就不只是引号内的内容,文字上的内容,还包括文字以外的画外音以及空白;另外对话的方式,由于摆脱了引号的束缚,更是自由自在,尤其是作者与读者的对话形式变化最多。对话性使叙述更有深度,使形式更有韵味。第二节文学欣赏的特点(二)文学对话过程的欣赏效果复现、共鸣与领悟1.复现指读者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思想见解等经验因素,根据作品文字的描述、通过艺术想象与联想,对作品中的空白加以填充,实现对文学形象与文学世界的塑造。文学欣赏活动中的复现具有语言引导性、个体创造性的特点。第二节文学欣赏的特点江畔独步寻花·其六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第二节文学欣赏的特点(2)共鸣Ⅰ、共鸣是指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读者与作品中展现的人物命运、思想情感、美学趣味发生契合,达到物我两忘、和谐交融,进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同情共感的心理。共鸣是言语体验的高级形态。第二节文学欣赏的特点Ⅱ、形成共鸣要具备的条件:首先,从客观条件上文学作品必须具备唤起读者情感的因素。其次,从主观条件上欣赏者必须具备与文学作品产生共鸣的个体特质。再次,共鸣必须是读者在主客观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围绕文学作品进行对话时才能产生。第十一章文学欣赏目录第一节文学欣赏的机制一、文学欣赏的内在需求二、文学欣赏的主体与客体第二节文学欣赏的特点一、审美性二、对话性三、再创作性四、差异性第一节文学欣赏的机制一、文学欣赏的内在需求(一)认知需求(二)审美需求(三)学习需求(四)批评需求二、文学欣赏的主体与客体(一)文学欣赏的主体(二)文学欣赏的客体第一节文学欣赏的机制概说:文学欣赏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通过对作品中艺术形象、艺术情境、审美意蕴的感受、体验和再创造,从而获得生活认知、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的精神活动。一、文学欣赏的内在需求(一)认知需求认知需求就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了解别样生活、体验多样人生、认知丰富人性的内在需求。第一节文学欣赏的机制一次具体的文学欣赏心理活动,一般经过欣赏动机的发生、日常心态向审美心态的转换、审美心理建构、高峰体验等几个阶段。[美]韦勒克“一部文学作品的‘材料’,在一个层次上是语言,在另一个层次上是人类的行为经验,在又一个层次上是人类的思想和态度。”第一节文学欣赏的动机读者在与文学艺术世界中的人物交流时,通过对艺术世界的领悟,拓展了自我的知识视野,丰富了人生经验,加深了对社会生活和人生、人性的理解。这些理解中包含着对世界、对人生、对人性、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因而满足我欣赏作品时的认知需求。第一节文学欣赏的机制(二)审美需求审美需求就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期待获得精神愉悦、情感释放、心情舒畅,感到自由、轻松、平衡、协调等情感体验的需求。“我自己确信,在某些人身上,确有真正的基本审美需要。丑会使他们致病(以特殊方式),身临美的事物会使他们痊愈。他们积极地热望着,只有美才能满足他们的热望。这种现象几乎在所有健康儿童身上都有体现。”第一节文学欣赏的机制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第一节文学欣赏的机制(三)学习需求学习需求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通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味思想情感,得到人生启迪、道德教化、精神振奋。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第一节文学欣赏的机制(四)批评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