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文学批评本章的学习重点和难点:1、文学批评的性质。2、文学批评的主要方法。目录一、文学批评的性质二、文学批评的主体三、文学批评的标准四、文学批评的方法一、文学理论课程的性质一、“文学概论”的位置界定1、文学理论体系中的位置2、中文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二、概念界定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学活动基本规律的文学原理课程,是为具体的文学现象研究提供基本观点和方法的具有工具性质的基础理论课。第一节文学批评的性质概说:文学批评是在文学鉴赏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批评标准对各种文学活动、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及评价的一种科学活动。首先,文学批评是一种审美判断;其次,文学批评是一种审美对话;再次,文学批评是文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最后,文学批评是文学思想的生产。第一节文学批评的性质一、文学批评是一种审美判断首先,文学批评是审美判断的典型形态之一。其次,文学批评与审美判断都是具有普遍性的特殊判断。二者一方面都具有鲜明的个体性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一种普遍必然的有效性。再次,文学批评与审美判断为主体所具有的特定心理体验。文学批评的实质,是在体验、理解文学形象的基础上,经由主体各种心理功能的互动融合,进行的一种意义解释和评价。第一节文学批评的性质二、文学批评是一种审美对话批评家以个体而在,但又置身群体。通过倾听、体验和理解文本世界中不同人物、事物以及景物、动物的声音,批评家与文本、与读者、与自我、与潜存于文本中的作者进行着多重互动的对话和交流,并通过对话的展开建构起一个充满文学意义的世界。“情感”的交流是其精神的内核。第一节文学批评的性质伽达默尔的“对话”与“主体间性”理论蒂博代:“一个批评家是以自己的气质,以自己在文学、政治和宗教上的好恶来判断同时代的人,他尽可能地把这些变为一种权威的方式。”当代的文学“酷评”与“炒作”第一节文学批评的性质三、文学批评是文学经验的概括与总结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在于对文学现象体验、理解之后所进行的意义建构,需要将散在的充满个性的经验表述转化为较为明晰的理性观念,进而引领、帮助读者认识和理解文学对象。在文学经验的概括与总结中,创作经验是文学批评家关注颇多的领域。1、车尔尼雪夫斯基把托尔斯泰早期作品的概括为“心灵的辩证法”2、“新写实小说”的创作第一节文学批评的性质四、文学批评是一种文学思想生产以文学思想意义的发现和探究为己任的文学批评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文学批评生产出来的文学思想是对原有思想意识或思维框架的打破以及与现实相适应的新的理论的生成。批评家既是一个文学思想的实践者,又是文学思想的生产者和表现者,他不断扩大着思想理论与实践的接触面,充满着生机勃勃的活力。第一节文学批评的性质兰瑟在《虚构的权威》一书中多次引用分析《埃特金森的匣子》(1832年)的书信文本:我已经结婚七个礼拜,但是我(丝毫不觉得有任何的理由去)追悔;我的丈夫(根本不像)丑陋鲁莽,老不中用……他的信条是,应该把妻子当成……(双方都不该)只能一门心思想着服从(而不应视之为)玩偶;我……不(这样不奢望我能比现在更)幸福。第二节文学批评的主体蒂博代从批评主体的角度将文学批评概括为:自发的批评、职业的批评和大师的批评。自发的批评注重的是“作品和人”、职业的批评注重的是“规则和体裁”、大师的批评则注重原则或本质。第二节文学批评的主体一、大众批评所谓“大众批评”,指的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遍读者对文学作品所做的评价和判断活动。大众读者注重感性直观方面的因素带来的美感享受,对文本的理性思考和分析较少,具有印象化判断的特征。大众批评话题的多样化、批评文体的宽泛性以及文风的平民化等,丰富着我们这个时代文学批评的立体图景。第二节文学批评的主体二、专业批评所谓“专业批评”,主要是指专业水平、文学修养等达到了一定高度的文学批评实践者。主要包括学院内、机构内专门从事文学研究与批评的学者、职业者。“专业批评”具有学院化、体制化、课题化、项目等特征。专业批评家的批评具有学术性和权威性,讲究批评术语、范式和逻辑。第二节文学批评的主体三、媒体批评(一)概说:主要是指上述大众传媒机构开展的批评活动,除了媒体工作人员,如新闻记者、编辑、专栏制作人以及普通大众所发表的批评文字,还包括由大众传媒组织策划的,或是推波助澜的文学批评。第二节文学批评的主体(二)媒体批评的功能:一是揭示某一大众文化现象的成因和路径;二是拓展“趣味”的范围,以净化文化大环境。(三)媒体策划意识的体现以媒体策划为中枢、以学术为表征、为获得市场准入证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