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2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一节文学审美特性的内涵A、“审美”和“审美”方式:1、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之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用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政治经济学的:概念、理论方式理论的艺术的:审美的方式审美的宗教的:歪曲、幻想的虚幻方式虚幻的实践-精神的:伦理意志活动实践的第2页,共2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木材商植物学家诗人森林(三种把握方式)第3页,共2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审美”方式的涵义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方式的三个方面:从目的看,审美是无功利的;从方式看,审美是形象的;从态度看,审美是情感的。第4页,共2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无功利性和自由感是“美”的秘密:朱光潜“距离”说——雾中行船庄子“虚静”说——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譠譠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盘礴,裸。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第5页,共2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斋三曰,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译文】梓庆能削刻木头做鐻,鐻做成以后,看见的人无不惊叹好像是鬼神的工夫。鲁侯见到便问他,说:“你用什么办法做成的呢?”梓庆回答道:“我是个做工的人,会有什么特别高明的技术!虽说如此,我还是有一种本事。我准备做鐻时,从不敢随便耗费精神,必定斋戒来静养心思。斋戒三天,不再怀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俸禄的思想;斋戒五天,不再心存非议、夸誉、技巧或笨拙的杂念;斋戒七天,已不为外物所动仿佛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体。正当这个时候,我的眼里已不存在公室和朝廷,智巧专一而外界的扰乱全都消失。然后我便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的质地;选择好外形与体态最与鐻相合的,这时业已形成的鐻的形象便呈现于我的眼前,然后动手加工制作;不是这样我就停止不做。这就是用我木工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制成的器物疑为神鬼工夫的原因,恐怕也就出于这一点吧!”
?
第6页,共2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B、文艺的审美意识形态性1、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特殊性+一般性)(1)这是说文学的双重性质,即文学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双重性质,它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活动。(2)文学双重性的复杂性文学双重性质的复杂性,即在文学的双重性质中,审美性质总是直接的和突出的,而意识形态性则是间接的和隐蔽的;文学正是在直接的审美风貌中显现间接的意识形态性质。但从具体作品看,常表现为或偏于审美性,或偏于意识形态性。从具体作品看,表现为两种偏向:一种,以审美性为主,在直接的审美风貌中暗含意识形态性;如“为艺术而艺术”,山水诗,婉约词,“休闲文学”等。一种,以意识形态性为主,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冲淡了艺术的审美性。如“为人生而艺术”,“为政治而艺术”等。第7页,共2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性的特点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它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形式;这种复杂组合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从目的看(1)文学的无功利性“非物质的实用功利”文学的无功利性,是指在文学活动中,无论作家还是读者,都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的满足,既不寻求经济的、或政治的实际利益,也不是为了直接达到科学求知的目的。非功利性:非经济商业利益:“名画”拍卖非政治权力利益:萨特“笔当作一柄剑”非科学知识目的:读《红楼梦》,学中医非物质占有目的:“充个角色”康德:“那规定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