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唐史的过程中,有四个字经常出现在武德、贞观以及唐高宗时期大臣的结局里,频率相当之高。可是在唐中宗、唐睿宗以后,这四个字就很少出现,到中唐、晚唐几乎完全消失。究竟是哪四个字呢?我们来看看四段墓志铭:
“宜被哀荣,以旌幽隧。可赠司徒、使持节大都督,扬滁和润常宣歙等七州诸军事、扬州刺史。所司备礼,册命陪葬献陵。賻绢布二千段,木粟一千石,并赐东园秘器。葬日,给班剑卅人,羽葆鼓吹及仪仗,送至墓所往还。葬事所须,并宜官给”。(节选自《虢王李凤墓志铭》)
“而田豫鸣钟,庶优游于杖国;史慈嗟剑,遽冥漠于高泉。以六月三日终于河南县之显义里第,春秋七十有二。帝造深于寿器,鼓鼙之恨无追;朋情结于生刍,李桃之悲何已。赠辅国大将军,使持节都督荆、硖、岳、郎等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缚绢布七百段,米栗七百石;陪葬昭陵;赐东园秘器,并给鼓吹往还”。(节选自《张士贵墓志铭》)
“以麟德二年二月七日遘疾,薨于怀德里第,春秋七十有七。宸情震悼,饰终加礼,册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赠绢布一千匹、米粟一千石,陪葬于昭陵。丧葬所须,随由官备,仍务从优厚。赐东园秘器,仪仗鼓吹,送至墓所往还”。(节选自《程知节墓志铭》)
“还京之日,为造灵辇,给传递发遣,以垂拱元年岁次乙酉四月景子朔廿二日丁酉,诏陪葬于乾陵,礼也。惟公享阴德,承大名,渐之者甘露醴泉,训之者辎车四乘马。杜称武库,积庆高于五岳;崔号文宗,宏才掩于三代”。(节选自《薛元超墓志铭》)
陪葬者的数量与结构
生前大红大紫,高官厚禄;死后陪葬皇陵,千古流芳。这是初唐时期,许多官员朝思暮想的事情,像张士贵、程知节、薛元超等人都做到了,仅凭这一点,他们已经打败了同时代99.99%的人。虢王李凤虽然也生荣死哀,主要因为投胎投得好,他根本没有后面几个人那么多功绩,但因为是皇子,又赶上了好时候,所以也能陪葬皇陵,享受很高的待遇。
陪陵制度从唐太宗贞观中期开始实施,贞观末期至唐高宗时代最为鼎盛。唐代第一座帝陵是高祖李渊的献陵,始建于贞观九年,贞观十年长孙皇后病故后,李世民的昭陵也可开始大规模营建,许多病故的功臣旧将、皇亲国戚陆续葬入。根据考古调查和文献记载,献陵陪葬墓九十三座,昭陵陪葬墓更是多达一百六十五座。贞观末年,高士廉、马周、房玄龄等重臣相继去世,他们都陪葬昭陵。唐高宗在位的中前期,剩下的功臣、宗室也命丧黄泉,张士贵、郑仁泰、尉迟敬德、程知节、新城公主、韦贵妃等人追随太宗而去,陪葬于九嵕山,掀起了一个高潮。
唐高宗的乾陵只有十七座陪葬墓,相比献陵、昭陵,可谓断崖式下降,但陪葬者的身份没有明显变化,主要还是皇亲国戚和有功之臣,比如永泰公主、章怀太子、刘仁轨、高侃、李谨行、薛元超等。到唐中宗、唐睿宗以后,陪葬墓的数量再次下滑,许多帝陵只有个位数甚至完全没有,比如唐代宗的元陵,唐德宗的崇陵,仅埋葬皇帝一人而已。陪葬者的身份也以嫔妃、宗室等家庭成员为主,外人陪葬的只有两位,分别是玄宗泰陵的高力士、肃宗建陵的汾阳王郭子仪。
实施原因
从陪葬墓的数量、墓主人的结构来看,陪陵制度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盛是在七世纪中期左右,衰是从八世纪初开始。献陵、昭陵虽然是两代皇帝的陵寝,贯彻的都是一个皇帝的意志,那就是李世民。因为李渊生前没有修建陵寝,陪陵制度是唐太宗确定的,昭陵与献陵建造的时间也非常接近。唐高宗生前也没有修建陵寝,武则天、李显根据李世民的先例,安排部分人员陪葬乾陵。像高宗朝重用的郝处俊、薛仁贵,他们死后都没有埋入皇陵,因为李治还活着,没有下旨修建陵寝,他们想陪葬也没处可去,葬到昭陵吧,在贞观年间也没立下特别大的功劳,不合适,最后只能葬在老家。刘仁轨去世于高宗之后,当时已经有乾陵了,武则天就安排他陪葬在李治身边。李世民为什么要确立陪陵制度呢?他的初衷到底是什么?我们看看他发布的诏书,从中可以得出答案:
“又佐命功臣,义深舟楫,或定谋帷幄,或身摧行阵,同济艰危,克成鸿业。追念在昔,何日忘之。使逝者无知,咸归寂寞。若营魂有识,还如畴曩,居止相望,不亦善乎!汉氏使将相陪陵,又给以东园秘器,笃终之义,恩意深厚,古人之志,岂异我哉!自今以后,功臣密戚,及德业尤著,如有薨亡,宜赐茔地一所,给以秘器,使窀穸时丧事无阙,所司依此营备,称朕意焉。”(节选自《九嵕山卜陵诏》)
“诸侯列葬,周文创陈其礼;大臣陪陵,魏武重申其制。去病佐汉,还奉茂乡之茔;夷吾相齐。终托牛山之墓。斯盖往圣垂范,前贤遗则。存曩昔之宿心,笃始终之大义也。皇运之初,时逢交泰。谋臣武将等,先朝特蒙顾遇者。自今以后,身薨之日,所司宜即以闻。并于献陵左侧,赐以墓地,并给东园祕器”。(《赐功臣陪陵地诏》)
“周室姬公,陪于毕陌。汉廷萧相,附彼高园。宠锡坟茔,闻诸前代。从窆陵邑,信有旧章。盖以懿戚宗臣,类同本之枝干。元功上宰,犹在身之股肱,今宜聿遵故实,取譬拱辰,庶在鸟耘之地,无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