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考古;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夏商周考古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特点;一、夏商周考古涉及的时空范围;关于研究对象绝对年代的上限;关于研究对象的年代下限;二、夏商周时期在技术发展史中的位置;何谓青铜?;青铜具有的优点;锡含量与铜锡合金机械性能关系曲线参照表;在合金材质的配比上,甘肃河西走廊的四坝文化和新疆地区的天山北路文化基本是从冶炼红铜到砷铜进而发展为锡青铜,中原的龙山晚期—二里头文化和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则是从红铜直接发展到锡青铜,而未能经历砷铜合金这一阶段,到二里头文化晚期又创造出高铅合金青铜。
在铸造工艺上,由锻造(包括冷锻、热锻)技术发展为范铸(包括石范、陶范)技术,由于受石范及锻造技术的制约,西北地区长期未能发展出铸造复杂铜容器的能力,而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发明了泥(陶)范铸造技术。;青铜的划分标准;何谓青铜时代?;铜器的起源;褐铁矿上的自然铜;孔雀石
Cu2(OH)2CO3;现代孔雀石装饰品;什么是原始合金铜?;“铜兵”与“启铸九鼎”;二里头文化铜器;中国青铜时代的界限;中国青铜时代的特点;何谓早期铁器时代?;铁器的出现与冶铁术的起源;目前中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
中原地区的早期铁器;三、夏商周考古与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关系;(一)传统史观与“五四”以来的新思潮;(二)关于奴隶制的问题;(三)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国家形式;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三大阶段;第二节夏商周考古研究简史;一、夏商周考古学与金石学;王懿荣
(1845~1900)
山东福山人;二、解放前的夏商周考古(1921~1949);(一)安阳殷墟的发掘;李济
(1896~1979)
湖北钟祥人;(二)易县燕下都遗址的调查发掘;(三)濬县辛村西周卫国墓地;(四)宝鸡斗鸡台墓地;(五)汲县山彪镇与辉县琉璃阁古墓;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青铜器研究的代表人物;三、解放后的夏商周考古学(1950年至今);(一)20世纪50~70年代初(基础建设期);(二)20世纪70~90年代前期(学科发展期);(三)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学科成熟期);第三节夏商周考古研究成果与展望;一、研究成果概览;5、对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发展阶段、区域划分、本质特点及演进模式有了总体性认识。
6、对夏商周时期的农业和矿冶、琢玉、制车、制陶、制骨、纺织、髹漆等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
7、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方法的应用已逐渐形成风气。
8、甲骨文、金文和简帛等古文字研究对于考古遗存的准确断代与阐释具有重要意义。
9、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增多,更多的新方法被引入研究和探讨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二、未来工作展望;学习夏商周考古的基本要求;主要参考文献;思考题;第二章二里头文化;第一节文化命名与分期;;徐旭生寻找“夏墟”
发现二里头遗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二、分期与年代;陶器特征;陶器纹饰;二里头文化一、二期纹饰;二里头文化三、四期纹饰;3、典型陶器种类;夹砂深腹罐、圆腹罐;扁三角足鼎;
甑、刻槽盆;高柄豆、三足盘;爵、觚、盉、鬶;鼓形壶、鸭形壶;堆塑蛇纹透底器;陶器总体演变特征;典型器物演变图;典型器物演变图;典型器物演变图;第二节都邑与重镇;一、偃师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发掘历程;全面勘探;1999年以来的重要考古收获;二里头遗址范围平面图;二里头遗址功能分区;(一)二里头宫殿区;3号基址(二里头二期);二里头遗址02ⅤM3随葬
铜铃、绿松石龙形器与海贝串饰;二里头三期宫城平面图;;1号宫殿基址三维复原;2号宫殿基址;4号基址与宮城东垣;4号基址平剖面图;;7号基址:宫城南大门?;二里头四期基址;二里头二至四期中心区布局与演变;宫殿建筑的总体布局与性质;(二)贵族聚居区;二里头遗址贵族墓葬;(三)手工业作坊区;(四)祭祀遗存区;二里头87ⅥF8祭坛遗迹;二里头的“中国之最”;二里头遗址发掘的重要学术意义;二、郑州大师姑遗址;大师姑遗址航拍图;大师姑城址发掘现场;大师姑城址布局;大师姑城址时代与性质;三、新郑望京楼夏代城址;新郑望京楼发掘情况;第三节文化分布与区域类型;;二、区域类型;新划分的区域类型;第四节墓葬与宗教信仰;(一)墓葬类型;二里头遗址中型墓葬;(二)随葬品组合;部分
随葬品;二里头墓葬玉礼器;斗笠状白陶器和绿松石珠;二、宗教信仰;二里头文化乐器;;一、农业、家畜饲养与渔猎业;石刀;陶器上反映生业的图像;酒器;家畜兴旺;铸铜作坊;青铜
容器;青铜铃、牌饰、圆形器;青铜兵器、工具;;三、玉石器加工业;二里头文化玉礼器;高超的
加工技术;;绿松石龙形器;什么是玉?;反映玉矿开采的甲骨文“璞”字构形符号分析;反映玉之社会意义的两个古文字;解玉砂;四、漆木器制造业;文献所载的“漆树”;漆器的制造流程;二里头文化漆器;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