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课型建模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
高中生物学课程作为科学领域的重要学科课程之一,不仅承载着丰富且系统的知识体系,还蕴含着人类探索自然现象和规律时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生物学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旨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生物学知识,培养其科学思维能力,树立积极的科学态度,并进一步发展其终身学习及创新实践的能力。笔者通过对《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进行深人分析清晰地认识到,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课堂教学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积极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模式。此模式旨在帮助学生将广泛、零散、碎片化的知识整合为逻辑严谨、结构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充分发挥生物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由于地区和校际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不同教师在设计一轮复习的课堂教学及教学流程时表现出明显差异。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规划教学过程及选择教学策略等方面往往更为规范且合理,其教学活动通常能贴合高中生物学的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同时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相比之下,缺乏规范化设计的复习课教学往往表现出教师过度聚焦教的过程,导致内容简单重复、课堂教学随意、教学目标混乱和机械式训练低效等问题。这些现象不仅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不足,使得学生的学习仅停留在表面层次,难以有效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其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1明确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是实现高中生物学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主要途径和平台。依据《课程标准》和生物学学科的教学特点,笔者尝试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三个维度出发,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进行系统化规范。
1.1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实际教学情况,将教学要素有序整合以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主要包括确立教学目标、匹配评价任务、设计教学活动及优化教学策略等基本环节。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以《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为依据,旨在促进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目标表述需科学合理,且能准确反映行为主体的行为过程和学习成效,确保目标清晰明确、可量化、可达成、相关联且具有时限。
评价任务的设计应先于教学活动设计,并且遵循“逆向设计”的基本要求。教师可开发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并将其有效融入教学活动之中,以确保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一致性。
教学活动的设计应以大概念、大任务、大问题为引领,依托真实情境,构建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关键问题或任务链。同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如学历案、模型、实验器材等,以引导学生全身心、全学程参与学习。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将所学知识迁移应用,实现知识的结构化与情境化重构,最终实现深度学习。
1.2教学实施
(1)课前预习旨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所学内容的重难点,尽可能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其课堂学习的效率。教师应明确课前预习任务,并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在展开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学情,并据此适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2)课中推进时教师应坚持素养导向、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重点关注学生习得知识的过程。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开展任务、评价、总结四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引导学生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深人理解生物学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促进其生物学概念的构建,并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3)课后作业应以课程目标、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确保作业分层、分类及多元化,以实现作业减量提质的效果。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难点,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对个别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作业批改与辅导。
1.3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能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及时诊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认知发展水平,据此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并优化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评价内容主要衡量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具体包括生命观念的形成、科学思维的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
课堂教学评价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应分别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教师通过课前诊断性评价,能够识别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前概念水平;通过课中过程性评价,能够有效评估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深化程度及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课后终结性评价,能够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2构建一轮复习课教学流程模型
深度学习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参与,强调学习过程的全身心投人、知识结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