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文学典故
文学典故在诗词创作运用中具有很多作用和意义,不仅能帮助诗人深化主题思想、增强艺术表现力、增加文化韵味和促进情感共鸣,还能够实现含蓄表达,使诗词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和引人入胜。因此在欣赏和创作诗词时,应重视并善于运用典故这一修辞手法。
一是深化主题思想。典故通常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道德伦理观念,通过引用典故,诗人可以借古喻今,传达更为复杂和深刻的思想情感。有助于强化诗词的主旨,使作品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二是增强艺术表现力。典故中的历史人物、事件或场景,常常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象征意义,能够为诗词增添丰富的意象元素。此外,典故的巧妙运用可以使诗词的意境更加高远深邃,营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氛围。
三是增加文化韵味。典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用典故,诗人可以展示自己的学识修养和文化底蕴。同时,诗词中的典故往往是对历史文化的再创造和传播,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是促进情感共鸣。典故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情感体验和思考。通过引用与读者有共同文化背景或情感体验的典故,诗人可以更容易地与读者建立情感联系,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五是实现含蓄表达。在某些情况下,诗人可能希望以更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典故正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典故的引入使诗词的表达更具有层次感,读者需要通过对典故的理解和解读,才能完全把握诗人的意图。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某种愿望或情感。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使用典故,可以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复杂的感情,使文章情感委婉含蓄,具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典故主要包括过去的人或事(历史、传说、故事),以及前人已有的诗文。恰到好处地用典,可以为诗词增色。以下常用的典故值得收藏。
梦蝶:战国时,某天下午,庄子做了一个梦。在梦里自己变成了蝴蝶,翩翩起舞,好不自在。醒来后怅然若失,分不清是庄子梦见自己是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是庄子。
出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李商隐《无题》
抱柱:相传古代有位男子叫做尾生,他同一位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比喻坚守信……
出处: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唐·李白《长干行》
青衿:语出《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因此用它指读书人。
出处: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屯。——唐·杜甫《折槛行》
黍离:语出《诗经·黍离》,东周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出处: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唐·许浑《登洛阳故城》
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为书信代称。
出处: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宋·秦观《踏莎行》
投笔: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爵封侯。后指弃文从武。
出处: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宋·辛弃疾《水调歌头》
还珠:古时合浦地盘产珍珠,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
出处: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唐·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
鸿鹄:《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比喻远大志向。
出处: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宋·吴潜《八声甘州》
青眼: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憎恶的眼,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
出处: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唐杜甫《短歌行》
东山高卧: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
出处: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唐·李白《梁园吟》
柳营:指军营,《史记》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方可入营。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出处:细柳连营石堑牢,平安狼火赤星高。——唐鲍溶《赠李黯将军》
画眉:西汉张敞夫妻恩爱,曾为其妻画眉。后以此形容夫妻相爱。
出处: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豆蔻: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