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古诗词诵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课件.pptx
文件大小:26.8 MB
总页数:23 页
更新时间:2025-05-28
总字数:约1.87千字
文档摘要

古诗词诵读

李煜《虞美人》

为了更好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校将举办“知古今诗韵,传文化经典”的诗词歌唱比赛,要求我们以歌唱的形式来演绎一首古诗词,李煜《虞美人》这一篇很适合参赛。下面咱们进入准备工作。

1、知人论世,了解李煜生平及作品风格。

2、反复吟咏,品味李煜词中丰富的“愁”情,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难点)

3、学习词中描写“愁”的艺术手法。(重点)

解题

四面楚歌时,虞姬拔剑自刎,血染之地长出鲜红的花,后人为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在古代寓意着生离死别、悲歌。

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时,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以诉衷肠,因此逐渐演化为词牌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一、识作者,明背景

李煜相关档案

姓名:

字:

生辰:

祭日:

身份:

评价:

李煜(937年-978年)

李煜

重光

937年七月初七

978年七月初七

南唐后主(国君)

词人

做个才人真绝代,

可怜薄命做君王。

975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东京(今开封),封违命侯,实际成为“阶下之囚”。978年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

二、读词句,品词韵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王国维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liǎo)?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诵读点拨:

1.注意感情基调:凄凉悲伤

2.把握节奏:舒缓。根据感情需要控制节奏。

3.注意重音:如“何时、多少、不堪、应、只是、几多”等集中表现词人的情感字词,要重读。

4.注意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仄韵转平韵)

三、赏词句,悟愁情

问题一:作者在间接写愁时用到了哪些事物?

春花秋月

小楼东风

故国

问题一:作者在间接写愁时用到了哪些事物?

雕栏玉砌

朱颜

改变的事物

情感

往事

故国

朱颜

问题二:再读诗词,找一找作者笔下这些事物中哪些发生了改变,分析词人感受?

作为南唐君主,李煜过往的生活物质精神生活极其富足,而此时李煜过着幽怨无奈、悲凉的囚徒生活。

故国曾经是辉煌的,而李煜作为亡国之君,故国已经不属于他,他不忍心去想却忍不住去想的矛盾状态以及“明月”意象体现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同时李煜作为南唐最后一位君主,亡国后,也深感亡国之痛。

词人和和嫔妃宫女的容颜也发生了改变,不仅容颜,地位和生活状态的改变也加深了词人的愁。

不变的事物

情感

春花秋月

小楼东风

雕栏玉砌

春花秋月是自然界中永恒不变的美景,从“何时了”感受到词人的态度有些厌倦。

小楼点明阶下之囚的处境,“又东风”点明囚宋后又过了一年,表现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雕栏玉砌”即华丽的宫殿没有改变,只是物是人非,感受亡国之后词人无法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凉。

问题三:小组讨论,找出作者笔下不变的事物,分析其特点和词人的态度。

问题四:尾句是如何写愁的,有何表达效果?

明手法运用了设问、比喻、夸张的手法,化无形的愁思为有形的江水。

析效果以水喻愁。显示愁思如春水般汪长流不息、无穷无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思的繁多、绵长。

表情感用向东流去故国方向的春水喻愁,含有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情感更加深沉。

提示:明手法、析效果、表情感

拓展延伸:品味文人之“愁”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②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④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书云》

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予“愁”以长短、轻重,描摹“愁”之繁多、绵密、悠长,可谓形象生动、形神兼备。

四、唱词句,传真情

“他的经历在他的身上激发出强烈的感情势差,面这种巨大、悬殊的感情势差在其词中,又自然会引出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沉雄笔势。所以综观李煜的后期词作,我们便会感到一种前所罕见的既郁结又奔放,既沉着又飞动的词风。”

——杨海明《唐宋词史》

1.记录你最喜欢或印象深刻的描写愁绪的诗词,在班级分享会上展示。

2.按照第三单元文学短评的具体要求,结合词作写一写你心目中的李煜,文字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