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望海潮·东南形胜 柳永
一、解释重点词语
东南形胜,三吴(即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会稽(今)三郡,在这里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都会,钱塘(即今浙江杭州,古时候的吴国的一个郡)自古繁华。烟柳()画桥(装饰华美的桥),风帘()翠幕(青绿色的帷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天堑(qiàn天然沟壑,人间险阻。一般指长江,这里借指钱塘江)无涯。市列珠玑(珠是珍珠,玑是一种不圆的珠子。这里泛指珍贵的商品),户盈罗绮(qǐ),竞豪奢。
重湖(以白堤为界,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所以也叫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即农历九月)桂子,十里荷花。羌管(qiāng即羌笛,羌族之簧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弄()晴,菱歌泛夜(采菱夜归的船上一片歌声。菱:菱角。泛:漂流),嬉嬉钓叟(sǒu)莲娃。千骑(jì)拥高牙(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引导,旗很高,故称“高牙”。这里指高官孙何),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全称凤凰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此处指朝廷)夸。
二.译文
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澎湃的潮水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晴天欢快地吹奏羌笛,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喜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巡察归来的长官。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描绘出来,回京升官时向朝中的人们夸耀。
三.赏析
【情感】这首词运用铺叙的手法着力描写杭州城内外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表现了钱塘(今浙江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种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这首词一方面表达了词人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另一方面歌颂了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手法】①词风豪放,巧用夸张。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苏轼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将大都市的兴盛繁华描绘得淋漓尽致。
②工于铺叙,善用白描。开头三句,一说地理位置,二说政治地位,三说历史,俯仰古今,总括全局,为下文张目。“烟柳”二句,前写环境,后写居宅,继以“参差”一句总结。接着写江,对“东南形胜”作进步的交代;继而又写市场、人家,对“繁华”作进一步的描写。下片写西湖景象,从环境写到生活,从风景写到人事,最后称颂孙何,在应酬歌颂中不离杭州,呼应开头。全篇以铺叙见长,但又非平铺直叙,尤其是开端、结尾处都以白描为主。
③善用点染,富有层次感。上片中“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是点,点了杭州城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风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描绘,是染。通过具体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了大都市的风采。下片中“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从山水之美、湖荷之胜、人文风貌之佳三个方面进行点染。
四.练习 (一)默写
1.《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的“”这三句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2.《望海潮》(东南形胜)词中“”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3.《望海潮》(东南形胜)词中写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与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的句子是:“”
4.《望海潮》(东南形胜)词中写杭州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的句子是:“”
5.《望海潮》(东南形胜)词中的“”这几句词人选取了代表杭州湖山之美的两种典型景物,写出了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
6.《望海潮》(东南形胜)生动描绘的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的名句是:“ ”
7.《望海潮》(东南形胜)写达官贵人游乐场景的句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