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棵树的姿态去成长
2016年12月,笔者有幸参加浙江省的教研活动,活动带来的不仅是专业的思考,更是一份成长的向往。能否把这样的教研氛围带回家,让自己的身边也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专业成长伙伴,是笔者当初成立“冬青树小组”的初衷。将其取名为“冬青树”,是因为它易栽易种,自我生长,四季常青,希望我们这个团队也如冬青树一般,专注自我专业成长,保持常青的态势。
一、我们和树一样,拥有自主生长的愿望
许多农村青年教师为什么走上岗位三五年后就变得暮气沉沉,完全没有刚工作时的朝气与动力?究其原因是许多农村学校无法激发起教师前行的动力。“冬青树小组”的诞生,是想营造适合教师成长的生态,满足个体成长的愿望。
最初“冬青树小组”的组员只是自己学校里的数学青年教师,不到两年时间,“冬青树小组”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一些校外的教师也来表达想要加入的愿望。考虑到笔者所在的区域教育以农村为主,乡村教师正是推进共同富裕的主力军,如果“冬青树小组”能解决一部分教师发展受限的困境,将大家带到专业抱团成长的道路上,那岂不是也能为区域教育发展贡献一分力量?于是,在金华市金东区教研员的协助与引领下,“冬青树小组”开始吸纳区域内有强烈成长愿望的青年教师,并成为金华市金东区数学教研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也有人问起:这与教研组又有什么区别?虽然都是团队的模式,教研组更多是行政力量的推动,“冬青树小组”更注重自主发展,通过招募与自主加入,形成共同的成长愿景,这一股自主的力量是团队前行与凝聚的主要推动力。“冬青树小组”的每一次“自助式”集中研修活动,都沉浸式地持续两天以上,试讲、演课、交流、讨论,强度大,付出多,却从未让组员望而生畏,反而一次比一次更积极、更主动,也更愉悦。施芳园老师曾这样回忆:当时,我们相约在民宿小楼里,门前是荷叶满塘,白天大家一起头脑风暴、研讨、试讲,傍晚走在荷塘边的小路上,聊着白天的收获,感觉甚是美好。自主生长,自会酝酿出力量,可以抵御许多成长路上的困顿与疲乏。
二、我们和树一样,拥有耐心扎根的定力
在与时间的砥砺中,我们对抗不过寂寥,也抵挡不住热闹。于是,许多农村教师在一阵子的热情之后,选择了专业道路的隐退模式。
成长其实也是对耐心的打磨,像植物一样,需要时间,需要精力,需要持续地积攒力量。在8年的时间里,“冬青树小组”一共开展教研活动62场。在数字的积累与回顾中,我们试图耐下性子来成长,也希望把“脚踏实地”几个字通过一次又一次真实的活动,刻进教师的心里。
“冬青树小组”紧跟数学学科热点,研讨的主题愈发具有层次感。“数感”“精准教学”“基于学生经验改造的深度学习”等主题活动的开展将研讨推向了更高层次。基于现场教研的扩展与时间的延伸,我们形成了“群智共享”教研活动,分为听课前“讨论一启发”小组理论学习、听课中“发现一实践”现场教研和听课后“反思一分享”经验分享讲学。其中,“讨论一启发”在“探寻”阶段完成,引导教师多层面发现问题,准备一堂课;“发现一实践”和“反思一分享”在“思辨”阶段完成,引导教师在学校的教研中探寻问题,并进行总结,形成经验成果。教师成长路径逐渐从盲目走向清晰,从质疑走向反思,从实践走向影响。在形成结果的过程中辐射到更多学校教师发展共同体中,带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裘欣璐老师仍记得在准备“量感”课例研讨课时,每翻开教材和教参,心中虽有无数想法但却总觉得无从着手。在“冬青树小组”小伙伴的帮助下,他们一次次备课,一次次磨课,每每回首总热血满怀。这正是生长与扎根的一个缩影。
三、我们和树一样,享受因成长而自由的喜悦
成长很辛苦,但不成长更痛苦。这份痛苦源于专业滞后带来的教学阻碍,比如,教学方法陈旧,课堂交流无法引起学生共鸣,知识点讲不通透,得不到学生与家长的接纳,等等。反之,成长带来的专业自信与自由,恰恰是教师生命中喜悦的基点。
对于教师而言,哪怕是每学期只认真研究一节课,只要围绕这节课前前后后进行一系列的学习与思考,结合自身的教学进行深入的反思,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进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经验,这就是有效的成长。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还能借助对这节课的研究,学会某种研究方法,形成某种教学思路,养成反思与省察的习惯,那么成长的速度就会更快些。当然,如果能将眼界打开,不仅仅局限于某一节课,而是敏锐地捕捉更多的现象与问题,努力去解决问题,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办法,那么这样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速度会更惊人。
“冬青树小组”的行走轨迹,让我们看到了课堂研究延展之后的作用。“冬青树小组”将“一节课”的研究做了延展,教师除了可以在课堂的40分钟大放光彩,还可以在落笔撰写科研论文、课题等方面快速成长。随着小组研修模式的不断变革,教师慢慢从抽签上课的幸运者,变成承担研修主题“微讲座”的研究者。“微讲座”的内容可以是阐述研修主题的观点汇报,也可以是对执教教师教学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