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24课《唐诗三首》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pptx
文件大小:23.61 M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5-28
总字数:约3.75千字
文档摘要

唐诗三首

——悲悯是照亮时代的光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安史之乱时期,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杜甫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写作于唐朝安史之乱时期。

唐代中期爆发“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西郊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暴风雨把杜甫的茅屋上的茅草吹得七零八落,导致一家人在冷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此情此景让杜甫感慨万分,于是写诗抒怀。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初读诗歌,读通诗意

提示: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读出感情。

初读诗歌

读通诗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xīn

niǎn

piān

chì

chì

jiāng

líng

活动二:再读诗歌,读懂故事

再读诗歌

读懂故事

三首诗歌写了在唐朝时光里的发生的三个故事,分别选取什么人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呢?他们身上又发生了什么事?(再读诗歌完成下面表格。)

结合诗歌内容说说主人公的生活状态和对立人物的表现源于什么?

篇目 主人公 生活状况 不平之事 对立人物 人物表现

《石壕吏》老妇怒

《茅屋——歌》 惨 群童

《卖炭翁》 宫使抢炭

细读诗歌读出精彩

诗文的精彩可在构思,可在语言,可在人物,可在环境。请你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对《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的精彩之处进行赏析。

请以这样的句式来说:

《石壕吏》(篇目)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