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化”中谋“创新”
【摘要】变化和变革是前进的动力。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有创新意识,就必须提高公民的创新精神。教育具有传承性,又有创新性。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变化”中谋求“创新”,用好“课堂”这个主阵地,进行教育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教学创新数学课堂创新型人才培养
变化和变革是前进的动力,现代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方面,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变化”中谋求“创新”,用好“课堂”这个主阵地,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变“静”为“动”——创新呈现方式,活化教材资源
呈现方式是指教师通过声音、文字、图像及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使其能够接收到信息的方法和途径。教材是教师施教、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
例如,在假分数的认识中,理解单位“1”是难点,如图1,是把一个大正方形看作单位“1”,涂色部分用表示。但绝大部分学生会把这两个正方形合起来看作单位“1”,涂色部分用表示。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准确认识和理解单位“1”呢?
【创新片段】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
师:怎样表示这个正方形的?
生: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
师:呢?如果再多一份就是?()也就是一个单位“1”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出示图2。
师:那如果我要表示这样的5份呢?一个正方形够吗?
生:不够。
师(追问):怎么办呢?
生:再添一个同样的正方形。也平均分成4份,再涂这样的1份。
教师出示图3。
“一个正方形够吗?”这个问题让学生发现了矛盾所在,认识到有些分数用一个单位“1”是不够的。这为认识假分数做好了铺垫。“怎么办呢?”紧接着的追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再添一个同样的正方形。”这样第二个单位“1”就自然地出现了。笔者为学生叫好,因为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是一个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不经意间被激发和培养的过程。
杜威强调,教学不应该是直接向学生注入知识,而是诱导学生全身心参与活动,以活动为媒介间接学习知识。变“静”为“动”,创新了例题的呈现方式,活化了教材习题,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枯燥的数字趣味化、静态的空间动态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在达成知识目标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变“繁”为“简”——创新表达方式,优化思维方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运算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
“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凑十法”的学习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用语言表达算理是检验学生算理和算法掌握的重要途径。以“9加几”为例,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梳理出凑十法的计算过程。如9+6:6可以分成1和5,9+1=10,10+5=15。这样表达,有利于学生理解,但不利于其提高计算速度。怎样才能让凑十法的算法表达变得简约一些?
【创新片段】
出示练习:
9+1+8=18
9+9=18
师:这两个算式的得数为什么相等?
生1:1+8就是9,两个算式都是算的9+9。
生2:9+9就是要先算9+1+8。9+1就是9和1凑成10,10再加剩下的8,就是18。
师:前面我们觉得凑十法计算太烦琐,我们把它简化一下,可以怎么说?
生:我们用连加来算。如9+6:9+1+5=15。
这样说果然简单了很多,而且依然体现凑十的思想方法。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在培养创新精神的道路上,跨出一小步,就相当于前进了一大步。之后,教师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一步简化算法表达。
通过计算比较,学生发现:9加几的得数个位上的数总比9加上的个数(也就是较小数)小1(图4)。
师(追问):那这是为什么?因为1已经和9先相加凑十了,剩下的数比原来少1,它和10加就是十几,所以个位少了1。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很容易就能确定9加几得数个位上的数是几了。如9+6,得数的个位是几?得数是多少?
生:个位是5,得数是15。
至此,学生用凑十法计算的语言表达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以9+5为例:
第一阶段:5可以分成1和4,9+1=10,10+4=14。
第二阶段:9+1+4=14。
第三阶段:个位是4,得数是14。
这三个阶段对算理的掌握要求越来越高,算法却越来越简练。学生的口算速度飞速提升。
孔企平教授认为,算法的熟练化是掌握运算技能的问题,也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势之一。变“繁”为“简”,创新了凑十法的语言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勇于吸取思维的精华,不断改进和优化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变“无形”为“有形”——创新理解方式,具化抽象逻辑
纯文字的数学问题语言在表述上比较严谨抽象,不容易理解。这时就需要变“无形”为“有形”,用图形架起学生形象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