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
(2017-2020)
?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28号)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工程院《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工信部联产业〔2016〕231号)要求,推动我省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行动指南。本行动指南指导期为2017-2020年。
一、重要意义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制造业企业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有利于延伸和提升价值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发展服务型制造,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实施“互联网+”的主战场。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将加速服务型制造的创新发展,提升产品的智能化、网络化能力,推动网络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的应用。发展服务型制造,将催生大量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有利于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和倍增效应,有利于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变,从而有效地推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发展。
发展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工业化进程中产业分工协作不断深化,催生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发展服务型制造,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可以推动网络协同设计、供应链管理、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外包、融资租赁等生产服务能力不断升级,能够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当前,我省制造业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攻坚的关键时期,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弱、高附加值产品少、节能减排压力大等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我省发展服务型制造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等国家战略的成功获批,为我省发展服务型制造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将服务要素融入到生产制造全过程,引导制造业企业以产需互动和价值增值为导向,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转变,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解决方案转变,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生产、销售全过程的比重,对促进我省经济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大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导向,以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为引领,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集成发展为抓手,加快产品创新、服务模式创新、生产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创新,推动服务型制造向网络化、智能化和协同化方向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我省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二)基本原则
坚持信息化引领。充分发挥信息化引领作用,树立互联网思维,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理念,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集成应用,提升制造业企业网络化、智能化和协同化制造水平。
坚持融合创新。鼓励信息服务企业与制造业企业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资源整合、运营协同,推动管理方式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拓展服务型制造发展空间。
坚持重点突破。结合我省制造业发展实际,把握服务型制造发展趋势,以促进我省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重点,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制造业企业转型发展;围绕制造业全产业链的整合优化,推动制造业企业不断提质增效。
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完善政策措施,合理有序引导,推动政产学研用协作发展,破解企业发展制约瓶颈,激发服务型制造发展内生动力。
(三)主要目标
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成为服务型制造的核心驱动力,信息的集成共享贯穿企业生产管理全过程,对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作用显著,服务价值成为企业价值实现的有效来源,服务型制造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服务型制造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快速发展,智能产品远程服务平台不断涌现,推动建设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细分行业服务云平台;网络个性化定制服务进一步发展,网络协同制造能力不断增强,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集成应用不断深入发展。
制造业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入,制造与服务协同能力不断增强。供应链管理和相关金融服务快速发展,产融合作持续深化。服务外包和业务协作广泛开展,分享经济发展更加普及和成熟。制造业服务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