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前,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为了巩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我国公共管理部门对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愈加关注。尤其当今网络发达的情况下,新媒体传播技术得到空前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方式、范围不断改变,区域化强、封闭可控、带有模糊性的舆论逐步走向开放化、互动化和多元化,互联网的发展为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公共服务提供了崭新的平台。而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改革期的中国,民众的维权意识和监督意识不断增强,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互联网成为民意表达的最佳选择。由此而引发的网络舆情事件发生频率更高、传播范围更广,对地方政府维护公信力和维护公共形象提出了挑战。为此,本文将在公共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具体剖析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中取得的成效、面临的挑战、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国外先进经验进行分析,立足于我国国情,使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危机能力得到提高,进而维护网络环境和谐和社会稳定的目的,以此不断提升地方政府的形象。
关键词:公共管理;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形象
目录
TOC\o1-2\h\u第一章引言 1
第二章相关概念及理论 2
2.1公共管理 2
2.2网络舆情 2
2.3地方政府 4
2.4新公共服务理论 5
第三章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现状 6
3.1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举措 6
3.2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取得的成效 6
3.3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面临的挑战 8
第四章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9
4.1危机意识不强,舆情重视度不够 9
4.2舆情危机应对迟缓,部门协调不到位 9
4.3处置方式不当,后续跟踪不力 9
第五章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优化形象的策略 11
5.1建立健全的法制体系,为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提供保障 11
5.2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提升网络舆情危机应急处理水平 11
5.3主动引导社会舆论,形成新旧媒体融合宣传的局面 12
5.4明确地方政府形象定位,提升地方政府法治建设 12
第六章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引言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社会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舆论在当今社会已经深刻影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阶段,各类社会矛盾不断被激化,已然成为社会和谐发展和社会公共安全有效治理的负面因素,而网络充当的传播媒介具有传播范围广、保留时间长、开放性强、速度快、效率高等特点,给政府的社会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目前,我国网络传播中存在着真实可信度低、舆论"一边倒"、网民言论情绪化等问题,越来越影响政府公信力与和谐社会的建立,为政府的治理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从理论的意义来讲,本文以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问题为中心,立足于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危机的现状,分析在应对过程中政府工作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对策。
本文通过深入研究文献资料,对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现状以及在应对过程中各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剖析原因所在,提出适应的改进措施,进而希望为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提供新思路新方法,进而充实公共危机管理理论,提升政府在新时代的形象。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中心的公共组织整合各方的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等方式,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绩效和公共服务质量,进而实现公共福利。在我国,“行政管理学”或“公共行政学”是公共管理学的前身,公共管理学产生于政治学研究者和政治学实践者对政治与行政二分的考虑,主要是为了进一步研究政治行为中相对独立的行政和管理问题。它第一位的价值在于其是关于“公共”和“政治”的管理学,若丢弃了“公共”和“政治”的聚焦点,它的价值极其低微或将不复存在[1]。
然而,时至今日,一个毫无争议的事实是,不管是从国际学术分类目录、国内学科设置体系还是从国内外公共管理学院建制发展情况来看,公共管理学已经与经济学、工商管理、社会学、民族学等应用性社会科学一样,成为主流社会科学学科。这个曾经长期被视为“二等公民”的学科是如何渡过身份危机而发展成为一门生机盎然的主流社会科学学科的呢?坚持热情、相信美好和怀抱希望并不意味着可以盲目自信乐观,反思危机是为了更好地掌握规律。本文将针对地方政府的网络舆情处置能力的提升来提高其形象[2]。
2.2网络舆情
2.2.1网络舆情的概念
随着中国网民和手机用户数量的急剧增长,互联网已成为挑战传统媒体的第四媒体,其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影响深刻,是其他媒体所不可比拟的。当下,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平台具有信息传递及时性、丰富性、畅通性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