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牵引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目前研究生培养模式大多采用单一的导师负责制,培养过程中受限于专业、导师以及学科,研究生在短学制内能够接触到的科研资源和训练有限,尤其在没有大项目支撑的情况下,学生的综合科研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与提高,难以培养新时代肩负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和破解工程难题的高科技人才。通过对多学科交叉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打破学科壁垒,模糊专业界限,加强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建设,从而培养能够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的高层次、跨领域、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研究生;多学科;项目牵引;协同培养
[基金项目]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航天联合基金集成项目“空间超声电机长效服役机理与集成制造基础”(U2037603)
[中图分类号]C22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10-0177-04[收稿日期]2022-08-18
目前,多学科相互交叉与融合是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原动力。当今世界前沿学科的重大突破性成果,多数是多学科汇聚、交叉以及融合的结果。然而,高校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普遍存在受限于专业分类、单一导师负责制以及平台资源等限制,难以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在实际培养中学科交叉融合度低,学科之间壁垒重重,所培养研究生多学科交叉意识不强,科学研究方向单一,资源共享力弱,重复低水平成果时有发生。这主要是因为适应高校研究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机制尚未建立,培养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的体制尚需建立与完善。因此,通过重大国家级项目作为牵引,进一步启发研究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意识,积极有效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途径,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创新质量,全面提升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与交叉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美国,国家层面为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并给予了优先资助。为了适应跨学科的科研模式,对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1997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启动了“研究生教育与科研培养一体化项目”。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为学科交叉项目提供资助,更好地针对研究生的课题,为他们寻找相关领域的专家。2004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协会发表了《促进学科交叉研究》报告,该报告从研究人员、学术机构、资助机构、专业学会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学科交叉教育与研究的建议。院系和专业之间的界限严重阻碍了跨学科科研模式的发展,为了改善这一情况,美国大学先后成立了跨学科研究中心或实验室,研究生在学习传统学科相关知识的同时,也更需要对学科以外的内容加以补充,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多学科思维模式。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大学相继建立了跨学科研究中心,并建立了跨学科的发展课程,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学习,甚至跨学校聘请教师,从而让学生能够接触大量跨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的交叉学科知识。同时,鼓励研究生申请跨学科研究课题,挑战跨学科研究项目。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对于跨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针对不同学科跨研究生培养的需求,提供各种各样的培养模式。按照学科交叉培养模式结构化程度和成果体现可分为多种类型:跨学科的研讨班、不同学院学系联合主办的特邀报告、主办的学术会议、选修课、学分认可证书、辅修专业、选修专业、独立的学院间合作学位项目、双学位项目、交叉学科学位项目等。普渡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包括学分认可证书、辅修专业、联合学位项目、交叉学科学位项目等[1-3]。
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不再受到学科之间壁垒的影响,跨学科知识不断互补、不断融合,形成了新的知识领域。调研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近400项研究成果中,约半数是跨学科研究课题,无论是工学、数学、物理学、化学还是生物学,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具有相同之处,无论是将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应用于本学科,还是将本学科的研究思路应用于其他学科,都有利于发展新的创新性研究课题。随着现代工业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其需求,因此,无论是现代工业技术还是科学技术,都迫切需要大量的跨学科交叉人才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4-7]。但目前,国内许多高校仍然采用单一学科的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单一化,每个专业都是根据专业内容和应用领域把相近的课程结合起来,按专业培养人才[8-9]。这种培养方式不利于交叉学科教育的开展,未能反映研究领域下多学科之间的相互耦合和互动关系,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于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导致在处理问题时,研究生思考的角度不够宏观,难以从多学科多角度思考,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在劳动力市场和学术界就体现为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和创新能力不足。
在我国,无论是光刻机、工业软件还是航空航天的发展,目前都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