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摘要]高校是开展教育事业的主体,重在为社会培养“理论+技能”型人才。辅导员作为高校生在校期间的管理者,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和职业观,令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人才。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高校辅导员相当于实施主体,辅导员职业素养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成与败。基于此,围绕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意义与策略展开研究,希望能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在提高职业认同感的同时使得他们更加有效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17-0081-04[收稿日期]2022-08-08
辅导员作为高等教育主体之一,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深远影响,所以辅导员肩负的职责十分重要,应积极提升自身的教育管理能力,充分发挥自身岗位的育人价值,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因此,高校有必要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加强制度建设,丰富培训内容,不断提高辅导员工作素养,增强他们的工作成就感,使得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可用人才。
一、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意义
(一)职业认同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也是一种良性的心理感受,能够反映从业者的工作状态。辅导员工作满意度与职业认同感关联紧密,辅导员只有认同自身的教育角色,才能保持高涨的工作热情,才能对本职工作有更多的认同感,也就能够重视自身的教育价值[1]。良好的职业认同是高校辅导员实现个人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高校需要对此引起重视,为提高其职业认同提供必要的支持。
(二)职业认同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能感
工作效能是指完成一项工作取得的成绩与花费的时间、精力、金钱等的比值。对于辅导员而言,具有良好的职业认同感能令他们高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且能够保障教育成果,还能提高辅导员处理日常管理事务的效率,从而对高校生思想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约束,让学生能够充满正能量。辅导员要克服不良工作条件,保持内心愉快,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开展工作,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能感。
(三)职业认同有利于克服辅导员的职业倦怠
高校教育任重道远,辅导员作为高校生接触最频繁的教育管理者,其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高校辅导员对本职工作有良好的职业认同感,即使面对一些棘手的工作也能够积极调整心态,克服工作难题,消除职业倦怠情绪,以更好的心态开展教育工作。
(四)职业认同有利于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德育工作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师生营造安全、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具有良好职业认同感的辅导员通常可以积极应对各种职业挑战,并且可以在工作中保持乐观的心态。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现状分析
(一)工资待遇偏低,学习进修机会少
结合某省高校辅导员采访调查得知,大部分的辅导员都比较年轻,工作比较繁重,休息时间短暂,而且需要经常加班,除了固定薪水之外,很少能获得其他的津贴,无补贴或补贴较少。只有少数的辅导员有机会参与相关的职业培训,其他人也就很难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而高校对此关注度不够[2]。
(二)工作环境不理想,工作积极性不够
结合某省对在职高校辅导员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许多辅导员缺少职业认同感,认为现在所从事的是一种过渡工作,存在明显的离职倾向。在工作实践中,由于很多与学生有关的工作都落到了辅导员的肩上,工作内容琐碎,与其他老师比起来,辅导员受尊敬程度较低。
(三)职业认可度不高,缺乏成就感
针对该省辅导员职业认同调查中,反映最强烈的是辅导员一职似乎承担了一切与学生有关的工作,使得辅导员陷入尴尬境地,校内其余部门直接或者间接交付辅导员其他工作,使得他们整天忙于各种繁杂的事务,无法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很难获得工作成就感,淡化了自身工作责任及职业价值。由于辅导员职能的特殊性,使得辅导员的努力难以得到上级的认同。
(四)工作职责不明,角色不清
教育部令24号文件强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所以辅导员既是教师,也是管理者[3]。在教育实践中,辅导员应更多地以管理者身份参与教育活动,领导视辅导员为行政管理人员,然而校内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将一些紧急的或无人处理的事情交由辅导员,从而令辅导员每天的工作量都很大。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低的原因分析
(一)辅导员职责及发展空间不明确
目前,部分高校辅导员队伍不够稳定,人员流动性比较大。许多人将此职位当作跳板,等待调任教师或管理人员。大部分辅导员对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着疑虑,对于职业规划、职业发展、职称晋升等问题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