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工科留学生“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docx
文件大小:41.95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8
总字数:约4.67千字
文档摘要

工科留学生“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王丽,苏雪琼,刘凤艳

(北京工业大学理学部,北京100124)

留学生高等教育作为国际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平台,对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区域合作和经贸交流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工科留学生人数增幅最大,所以对新工科背景下的留学生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工业大学是成功入选首批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的26所高校之一,从1990年至今,已有来自100余个国家的近万名留学生从我校毕业或结业,每年招收近1000名留学生,几乎涵盖所有的工科专业,是培养海外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摇篮[1]。

“大学物理”作为工科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亦是来华工科留学生的必修科目。传统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较为重视物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严密性及逻辑性,从而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然而,偏重理论推理的教学模式往往严重限制了工科留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此外,国内现有的留学生教学体系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较大,物理课堂教学互动方式、考核方式及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等方面有待提升。

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同,与国内本科生相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物理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因此,教师在讲授“大学物理”课程内容时,需要不断补充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点,导致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安排,同时减少了“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直接影响新工科工程专业大学生的物理课程学习[2-4]。因此,结合新工科和“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的特点,建立新工科留学生物理教学课程大纲,编写适应性教材,明确教学目标与内容,探索评价考核机制具有实际价值[5-6]。

我校针对工科留学生受限于语言的表达和理解,以及物理基础普遍薄弱的现状,从原先的留学生被安排进各自专业的大学生课堂的分散学习,到目前将学校工科留学生集中在一个课堂学习“大学物理”。近两年来,项目组教师针对由30人组成的工科留学生班级讲授“大学物理”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模式改革,重新定位适合留学生的“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培养适应国际化的创新人才。

多年来,我校针对工科留学生的“大学物理”课程学习都是将留学生按照各自的专业安排在工科大学生统招的对应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安排两个学期,每个学期63学时,其中包括习题课学时,大学一年级的第二学期讲授力学、相对论、振动和波,以及热学,大学二年级的第一学期讲授光学和近代物理。留学生教材选用与中国学生保持一致。教学过程中教师以PPT和板书结合的课堂教学讲授为主,兼顾中等成绩以上的学生的学习水平,采用启发式教学,在规定的课程教学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期间注重培养学生上课学习的专注力、实践活动的参与、完成平时作业的习题强度训练、小组讨论和点名回答。中国学生大多容易适应以上培养方式,留学生往往感觉比较吃力。

留学生在国外的基础教育阶段理科基础较差,研讨讨论课程环节较多,因此在华学习课程中,留学生遇到的困难大多为专业知识理解浅、数学公式推导证明难、中文表达水平较低、课堂接受度差等,大都是学习专业知识时的基本问题。留学生在学习物理课程时,都是不同学生被安排进不同的班级,学习基础与中国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又因教师需要兼顾大多数学生,所以对留学生的针对性互动较少。留学生又需要补习基础知识、克服语言障碍和适应环境,教学难度太大会影响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知识接受度。

为了进一步培养国际化的留学生人才,结合留学生来华前的物理基础、中文语言水平,以及我校留学生按照工科专业学科小班集中授课的特点,结合存在的问题,对留学生的物理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

新工科专业背景下,根据留学生的入学专业特色,近两年对“大学物理”基础课进行小班教学模式的改革试点。教师可尽量采用英文和中文交替讲解专业知识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沟通,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对课堂教学的适应性。对30名工科背景的留学生单独设立小班制,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采用双语教学讲授课程理解难点,克服语言障碍,使学生集中精力理解知识点;加强物理基础知识的实践教学环节,确保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同时强化物理实践环节的演示和实验、提高作业训练的平时成绩。对留学生2021年两学期的成绩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其期末考试成绩和实践环节成绩的比例如下:在90~100分的比例为7%和10%,在80~89分的比例为10%和24%,在70~79分的比例为30%和35%,在60~69分的比例为40%和25%。由此可见,有针对性地解决留学生学习物理遇到的实际问题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关键。

留学生“大学物理”课程的基础较为薄弱,加之其中文的理解和表达碎片化,所以在教学中不要求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标准统一。在教学环节中引入国外英文视频,引起学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