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混合式“金课”建设
[摘要]产出导向法是国内最新外语教学理论,旨在改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效果。近年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取代MOOC被广泛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工作。“金课”建设以高阶性、创新性以及挑战度为其主要标准,将其标准引入大学英语教学,同样可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通过对产出导向法与混合式“金课”两大概念做简要论述,继而点明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混合式“金课”建设中的三点积极作用,最后为开展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混合式“金课”建设提出几条可行性路径,包括优化大学英语课程类型、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内容所占比重等。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金课
[基金项目]2020年度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科研项目“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混合式‘金课教學模式研究”(MBXH20YB352)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17-0141-04[收稿日期]2022-04-23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校大学生必修课之一,本课程以大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大学生专业特色,遵循“大学英语”教学规律,致力于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利用英语提出、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018年,“金课”概念被提出;随后,“金课”的标准、类型和建设以及保障措施等也相继问世。概括而言,“金课”的标准为“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以及挑战度。文秋芳[1]认为,高阶性指向课程教学目标,必须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创新性指向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以及评测内容,教学内容必须具备前沿性,教学组织形式需要借力于高科技,深化师生互动,评测内容必须大量包含开放性问题并支持答案多样化;挑战度则指向前述每一项内容,学生要想顺利完成学业,还需花时间、下功夫。可见,实现“金课”标准,有利于推动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笔者立足于“金课”建设标准,在英语“金课”设计过程中引入产出导向法。产出导向法由文秋芳教授提出,高度适用于国内外语教学。其中,混合式“金课”开展最为广泛,本文即着力探讨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混合式“金课”建设问题,以期提高大学生英语教学的有效性以及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语言交际综合能力与创新思辨水平。
一、产出导向法与混合式“金课”概述
(一)产出导向法
产出导向法历经多年发展,现已成为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主张一切课堂活动均需以促成学习的发生为最终目标,必须将“学用分离”转变为“学用无缝对接”,支持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真正实现边学边用[2]。
自2007年起,该理论体系前后共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包括预热期、雏形期、形成期、修订期以及再修订期等,最终形成了由教学理念、教学假设以及教学流程三部分共同组成的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其中,教学理念作为教学假设与教学流程指导思想,又由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文化交流说以及关键能力说几部分构成。学习中心说主张外语教学本质不在于谁是中心,而在于令学生学有所获,故而学生能够学到什么才是外语教学关注点所在。同时,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差别只在于交流的复杂程度,而无关于其英语水平高低。语言教学是课堂教学明线,而文化学习融合则为暗线。此外,新时期外语教学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教学假设作为教学流程理论支撑,主要由输出驱动假设、输入促成假设、选择学习假设以及以评为学假设几部分构成。输出驱动假设与输出假设不同,而是立足于输出成功创造“饥饿感”,进而激活学生学习欲望。输入促成假设具备较强的针对性与可学性,输入促成性特征有助于顺利完成输出。选择学习假设主张以产出目标为导向,在输入信息中选择个人所需部分。以评为学假设主张采用评学结合的方法有效改善教学效果。作为教学理念与教学假设实现方式,教学流程本质上是一条若干循环链,主要由驱动、促成以及评价几个环节共同组成。教师需在驱动环节合理设计交际场景与交际任务,以此调动学生完成交际任务的积极性;需在促成环节为学生提供其完成产出任务所必需的输入材料,助力学生顺利完成产出任务;需在评价环节开展师生合作评价,推动评价与教学有机结合。
(二)混合式“金课”
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传统线下授课模式弊端逐渐凸显。特别是对于语言课堂来说,传统授课模式普遍存在教师掌握信息过于单一或者已经过时、学生语言训练缺乏教师评阅机会等问题。在此形势下,相关工作者纷纷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教学革新,其中以MOOC建设最为典型。2014年,MOOC由于在线学习模式单一等问题,热度开始下降。与此同时,混合式教学模式兴起,被广泛应用于国内英语教学工作中。混合式教学模式包括三个阶段:(1)课前阶段。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完成微课、慕课等课程设计工作,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资源,帮助学生于课前自主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