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丁云昊黄伯强
[摘要]当前,课程思政受到高度关注,高校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教育的新目标。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等数学课程中,成为高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新任务。为了推进“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出了“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实施了“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策略,同时,重制高等数学评价方式,加强师风师德的考核,改变了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标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高等数学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2020年度江苏高校“大学素质教育与数字化课程建设”专项课题“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理论与内容体系研究”(2020JDKT145);2021年度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基础课课程群”专项课题“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研究与实践”(2021JDKT079)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07-0077-04[收稿日期]2022-03-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当下,高校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教育的新目标,课程思政被高度关注,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等数学课程中,成为高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新任务,如重新构建高等数学课程体系[2],提升数学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挖掘课程思政内容纳入数学课程教学的着力点[3],通过数学文化与课程思政的“触点”,完善内涵拓展、融合创新的多元数学教学体系,构建连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平台,推动高等数学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4],并对高等数学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意义和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实施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策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思路[5]。
一、更新高等数学课程定位
传统的高等数学课程定位为为专业服务的基础课程,教師在任教时,侧重技巧而轻教育,认为数学课程研究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超越意识形态,课程本身无关政治立场,加上近代微积分起源于西方,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教授课程知识,缺乏育人理念。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这就对高等数学课程的定位有了新的要求。数学课程是所有理工科、经管类大学生在大一和大二的必修课程,教学时间跨度长,涵盖学生范围广,可以为课程思政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所以高等数学课程不能只定位为工具性课程,任课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贯穿育人理念,不仅要在课堂上实现传授课程知识的教育目的,更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因此,高等数学课程应重新定位为培养学生具备家国情怀、科学精神、数学思想、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素养的课程。
二、修订高等数学课程目标
传统高等数学课程目标:一是使学生获得高等数学基本知识和必要的基础理论,以及比较熟练的运算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本专业的其他基础课程提供了必要的数学工具。二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比较熟练的数学运算能力,并具有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两方面都是侧重于知识目标,缺乏情感培养目标。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人才。这既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又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所以,课程思政下的高等数学课程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能力,更要体现出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目标,要让学生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教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为了将来能够更好地报效祖国,更好地服务社会,使学生成为合格的、优秀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革新高等数学课程内容
(一)数学文化
数学的内涵十分丰富,但是在当前的高等数学课堂中,常常把数学看作“概念、定理、习题”的总集。数学除了严谨的知识体系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数学文化包含数学史、数学美、数学家三个方面。
1.数学的发展史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其中蕴含的数学故事可以充分挖掘并丰富数学课堂,如三次数学危机、微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