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建构主义视角下中国文化课教学实践与探索.docx
文件大小:41.79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8
总字数:约4.44千字
文档摘要

建构主义视角下中国文化课教学实践与探索

胡云波,阿娜尔

(内蒙古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多次提到的宣传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完成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这一重要任务,除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外,广大来华留学生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在中国学习生活多年,对中国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都有着切身感受,他们应该并且也能够成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力量。2020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的回信中提到,中国欢迎各国优秀青年来华学习深造,也希望大家多了解中国、多向世界讲讲你们所看到的中国,多同中国青年交流,同世界各国青年一道,携手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2]。2021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给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的回信中提到,你们主动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共产党历史,这对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将来十分有益。欢迎你们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同时把你们的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3]。

作为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必修课,中国文化类课程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一门需要修读学分的考试课程,也是一个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除了为各国培养专业人才外,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一批知华、友华的国际友人,服务外交大局,增强我国的国家软实力。

建构主义理论也叫作结构主义理论,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事物的理解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经验的过程[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认为知识是基于经验的主观建构,人们总是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读新的事物,建构过程就是自身经验与外来信息相互对话的过程。不同的人对相同知识的输入与理解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他们过去的知识结构经验不同。教学本身不应该是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对新旧知识经验的比较、验证、消化和吸收,从而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来自外部的信息,而是会对所接收到的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比对、筛选、过滤、加工和重构,教师应该以一个辅助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建构起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新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储备,更不能简单粗暴地从外部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应该把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储备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基础和经验储备出发,主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教学不是知识和经验的简单传递,而是学生对知识和经验的比对、验证、消化、吸收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需要针对某些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在这一过程中相互交流甚至质疑,从而促使学生高效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经验堡垒,获得真正的成长和进步。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具有再生产性,同样的信息进入不同的大脑会形成不同的知识,知识是否已被学习者所掌握,主要标志是是否已形成知识的“个人版本”。建构主义核心教学策略可以概括“学习在对话中进行、让学员在问题和场景中感悟、多种手段促进学员吸收和转化、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感知”等[5]。

维果茨基(LevVygotsky,1896—1934)关于教学和学生个人成长的关系,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教学要想取得效果,必须考虑儿童已有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作最近发展区[6]。“最近发展区”为学生知识体系、认识结构的完善和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也为教师的教学和知识传授提供了可能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最近发展区”具有个体差异性和情境差异性,不同的个体之间和不同的情境之中,“最近发展区”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提醒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注意到学生个体间“最近发展区”存在的差异,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