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结构原理”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孙惠香,葛涛,康婷,白二雷
(空军工程大学航空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38)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引发了教育系统的全面变革,教育资源更加丰富,获取渠道更加便捷,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进一步提升。军校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满足部队备战打仗要求和部队实战化训练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人才。传统的以书本知识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对复合型军事土木工程科技人才的要求。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线上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线上教学平台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从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看,与各校教学大纲完全匹配、适应空军工程大学专业特点的教学资源基本没有。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线上教学得到大力推广。对于军校来说,全面的线上教学难以实现。在监督互动、教学效果和能力培养方面,线上教学的效果也受到广泛质疑。基于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互联网+”时代采取的最合适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在线资源,解放课堂,通过课前线上学习+讨论、课上面对面深入讨论、课后线上实践+讨论,实现跨时空的教学联系。在各学校教学培养学时有限,尤其是军校学生要用大量学时进行体能训练,专业课学时普遍压缩的情况下,混合式教学可以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加强师生的联系与互动,课上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钢筋混凝土结构原理”是土木工程学科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在全期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中有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多年来,“钢筋混凝土结构原理”课程组根据时代背景和学生岗位任职背景,合理确定课程教学目标。以“建以致用”为原则,致力于立体化课程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建设,开发通用性和适应本校特色的线上MOOC资源。利用线上资源,教师持续开展基于线上自主学习、线下课堂深化研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实现了基于任职岗位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创新实践成效。
教学目标建设是教学改革的目的和靶标。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是引领教学改革的方向。混凝土结构是现代基本建筑中一种最常用的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可为学生学习多门后续专业课打好基础。“钢筋混凝土结构原理”虽然是一门通识课程,但是不同专业之间的内容侧重点并不相同,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岗位也不同,因此,必须根据就业方向制定适应本校学生岗位任职特点的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钢筋混凝土结构组成材料的力学性质,理解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掌握各种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受力性能、承载力计算原理和方法,能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2.能力目标。能熟练运用国家现行规范进行基本构件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构造处理和绘制施工图的能力。培养工程思维,提升学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养成严谨的专业素养和科研作风,培育学生负责的职业精神。尊重规范,尊重生命,树立对国家财产负责、对人民生命安全负责、对国家防御安全负责的使命责任意识。
“钢筋混凝土结构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教学内容经典、理论性强。结合本校特点,教学改革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如下:(1)通用专业基础课普适性的教学内容与任职岗位和实战契合不紧密;(2)传统教学方法与信息化教学环境不适应;(3)课程难度大,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突出。
根据习近平主席的“全面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的要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教育条例》的要求,持续深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把立德树人放在课程教学的首要位置,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贴近部队,贴近实战,结合部队训练和备战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加大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运用,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改进以学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学员的碎片化时间,实现课堂教学主体角色转变,通过案例引导、任务驱动、分组辩论、竞争答题等教学方法构建和谐课堂,活跃课堂氛围,运用情境激励、竞赛奖励和多样化考核等机制激发学员主动学习的内动力,实现他们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先行。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是开展混合式教学的重要支撑。
忠诚于党、献身国防,在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根据任职岗位和战场建设特点,认真梳理知识点,以经典教学内容为基础,增加军事防护工程在武器侵彻爆炸作用下材料的强动载特性和防护结构动力设计相关知识,增加部队训练、演习演练、战场建设案例,增加真实战争中机场毁伤案例和最新科研成果,提高学员的岗位认知能力和实战体验度。同时,兼顾学科科研动态发展和各类规范修订的最新内容,构建实战化教学内容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