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做中学”理论在初中地理课堂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黄兴顺罗娅黄启艳
[摘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版)》对初中地理教学提出新要求,传统的教学形式单一,在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方面亟须改变。“从做中学”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在学生自主能力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以等高线地形图教学为例,开展等高线绘制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用自己的感官亲自感受等高线地形图,一方面是将抽象难懂的等高线地形图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掌握从实验中探索知识的学习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从做中学;地理课堂实验;地理实践力;等高线地形图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17-0057-04[收稿日期]2022-08-18
新时代育人方式改革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基于情境与问题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在不同的主题中贯穿地理工具应用和地理实践活动,突出地理课程的实践性、凸显学生主体地位[2]。其与杜威的教育思想“从做中学”高度契合。地理课堂实验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等,充分体现新课改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杜威“从做中学”的教育理论。在此以“等高线地形图”一课为例,立足于“从做中学”教育理念,尝试在初中地理课堂中让学生“做”等高线绘制探究活动,“学”好等高线地形图。
一、“从做中学”教育理论内涵
约翰·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从做中学”。“从做中学”要求学生亲自接触具体的事物,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在经验中积累知识,使思维方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亲自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杜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经验为基础,主张在学习中将知识概念具体化,认为学习遵循知行统一的规律[4]。总体来说,在实际教学中“从做中学”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地理课堂实验教学建立在真实的情境中,以实验的形式促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成知行合一,是实现“从做中学”教育思想的教学方法之一。实验过程中,教师是“做”实验的引导者,辅助学生建立山体与等高线之间的空间思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是“做”实验的主体,借助地理交互式学具,制作山体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模拟等高线的获得过程,直观感受山体与等高线地形图之间的联系,归纳等高线特点等知识,并应用于实际生活,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二、初中地理课堂实验
(一)实施地理课堂实验的重要性
地理实践包括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三种形式。地理课堂实验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地理实验教学是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和素质教育要求的一种教学方法[5]。“从做中学”在学生对概念理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积极地接触一个概念,学生获得了经验并发展了对概念的持久理解[6]。对抽象陌生的等高线理解,“从做中学”起着突破性的作用。在课堂上模拟实验活动容易让学生对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过程的形成机制获得生动形象的感知,让学生在亲身探索和体验中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供参考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观念的转变[7]。
余亚奇[8]指出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直观、形象、具体的地理现象,地理课堂实验能让学生更直观地去认识、发现和总结地理规律。在实验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实验中巩固、深化所学地理知识,也容易突破教学重难点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原理的有效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及地理学科素养;在中学地理课堂中实施实验教学,有效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地理课堂实验实施原则
1.可操作性原则。很多地理规律、原理、过程并不能完全通过实验的方法展示出来,因此应该选择一些能够通过实验模拟、验证和探究的知识内容开展实验[9]。教师在构思和开展地理实验时,除选择能操作的地理内容进行实验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情况,依据地理实验内容设计出具有可行性的地理实验。开展地理课堂实验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知识,不宜过于复杂或超出学生认知;若是实验不易操作,课堂实验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
2.典型性原则。实施课堂实验前,教师应当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典型的实验。地理课堂实验的设计,必须对地理学的基本过程、原理、规律进行正确的体现,在实验中获取知识、建立正确的人地观念、突破重难点。
3.教育性原则。地理课堂实验的设计需要遵循教育性原则,并不是为了检测学生简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