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水工钢筋混凝土.docx
文件大小:41.42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8
总字数:约4.64千字
文档摘要

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例

高兰兰,黄海燕,李爽

(1.云南农业大学水利学院,云南昆明650051;2.云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云南昆明650051;3.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水环境分院,云南昆明650051)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课程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计算公式多且复杂,参数多易混淆,知识点琐碎,构造要求多,理解难度较大[1],与实际工程联系紧密。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枯燥,导致学生畏难情绪较大,学习效果不佳。

针对该课程在教学改革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课程组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结合课程特点,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该课程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基本力学性能,掌握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它的先行课程为“建筑材料”“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水利工程制图”等,后续课程有“水工建筑物”“水电站”“水利工程施工”等。该课程既有理论推导又有实验研究,同时与行业规范、工程实际联系紧密[2],兼具专业课与基础课的特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在知识层次、能力层次及思维层次上得到提升。因此,开展本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教学目标主要是面向专业能力培养,是显性的[3]。“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目标如下。

1.掌握分析水工钢筋混凝土的基本原理,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概念、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基本受力构件的构造要求等。

2.理解并熟练掌握各种基本构件在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计算设计方法,能够根据规范要求设计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构件(受弯、受压、受拉、受扭构件)。

3.能运用水利水电工程实验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进行实验设计、操作和结果分析,具有解决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复杂问题的创新综合能力。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雨课堂、智慧树、慕课等学习平台,采取启发式、案例式等教学手段,实现课程的全方位、全过程教学。将课程教学贯穿课前自学、课中内化、课后反思和第二课堂四个环节,可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提高教学效果,以保证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同时达成。

课前,教师通过雨课堂平台向学生发布本次课程的学习任务,向学生推送预习课件、微课视频等资源,微课视频资源内容与本节课程的学习内容相关。学生通过提纲性的预习课件,完成本次课程内容的初步学习。预习课件包含重点内容的自测题,教师根据学生做题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微课视频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课前随机抽取1~2名学生进行5分钟的观点展示。

课中,广泛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的教学手段[4]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综合运用动画演示、虚拟仿真技术、工程事故案例分析等手段,深入浅出,举一反三,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结合雨课堂发布的预习任务,在课上进行小组汇报+小组讨论,完成互助式学习,这样教师也完成了由“主演”向“导演”的角色转变。这样的教学形式,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团队合作水平;另一方面,可促进多种观点的形成,磨炼了学生的探究和科研能力。课堂讲解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梳理重点和难点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家国情怀、大国工匠精神、科学精神和职业素养。

课后,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在雨课堂上推送的课后作业和章节测试,并将成果按时提交至雨课堂平台,查漏补缺,巩固课堂学习成果。线下,每周安排一次答疑课。答疑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一些与课程相关的探索性问题、争议较大的问题都可以在答疑课中解答。同时,教师定期在线上给学生推荐一些典型工程纪录片(如三峡大坝、港珠澳大桥)或者工程伦理方面的电影,让学生观看并线上提交观后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以及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以“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第5.3节“偏心受压构件的计算”为例,说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课程实施过程。

教学对象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大三的学生,先行课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建筑材料”,也学完了本课程第3章的全部内容和第5章第1、2节的内容,了解了受弯构件截面设计和偏心受压构件的一些概念,但学生对偏心受压构件配筋计算的内容了解不足,因此在授课时,教师要结合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探讨问题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

大三学期课程较多,部分学生在上课时会出现乏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