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春季水华暴发藻类种源研究.pdf
文件大小:391.06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8
总字数:约2.58万字
文档摘要

生态环境学报2009,18(6):2051-2056

EcologyandEnvironmentalSciencesE-mail:editor@

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春季水华暴发藻类种源研究

杨霞,刘德富,杨正健

三峡大学土木水电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摘要:2008年2月18日—4月17日,在距离香溪河河口约19km处设一野外观测站,对观测站附近一定点进行持续监测,

并在观测站进行围隔试验,探索香溪河库湾春季水华暴发藻类的种源,揭示水华暴发过程。监测结果表明:香溪河库湾春季

硅藻(Diatom)(主要是针杆藻Synedra、星杆藻Asterionella)水华藻类种源是原地水体,底泥对硅藻水华暴发影响不明显;2008

年观测站附近的甲藻(Protoperidiniumsp.)种源不是底泥中的孢囊。2008年春季香溪河库湾水华暴发过程可以分为“复苏—增

长—衰亡”三个阶段,其中溶解性硅酸盐(D-Si)和光照是水华藻类复苏阶段的主要影响因子,而增长阶段的主要影响因子则是

溶解性硅酸盐(D-Si)和总磷(TP),衰亡阶段由于4月8日骤降暴雨,浊度和降雨量是该阶段的主要影响因子。

关键词: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水华;藻类种源

中图分类号:X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906(2009)06-2051-06

三峡水库蓄水后,香溪河河口至峡口镇平邑的水生态与环境野外观测站(图1中S1所示)进行围

口约24km左右河段受其影响,水流速度明显减隔实验,同时对观测站附近一定点(DD)处自然水体

缓,营养物质滞留时间增长,面临严重的富营养中水环境因子进行为期60d的持续监测。

化问题[1],同时也给藻类生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在

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容易暴发水华。自三峡水库蓄水

以来,香溪河、大宁河等主要支流库湾每年都暴发

了不同程度的水华现象[2-4]]。目前多数观点认同藻

类水华的形成一般是由藻类本身的生理特点以及

温度、光照、营养盐、缓慢的水流等诸多环境因素

所引发的[5-6]。多年来很多学者致力于水华发生的机

理研究,Briand等[7]人研究得出在混合藻类种群的

河流中,温度20℃时硅藻(Diatom)占优势;30℃时

绿藻(Chlorella)占优势;35~40℃时蓝藻

(Cyanophytes)占优。Kamermans等[8]认为,一些藻

类能在春季迅速生长并在夏季形成水华的主要原

因就是在冬季这些藻细胞埋于底泥中得以生存。孔

繁翔等[9]通过对太湖蓝藻多年研究,提出了水华的

形成可以分为休眠、复苏、生物量增加(生长)、上

浮及聚集等4个阶段,指出每个阶段中蓝藻的生理

图1观测站在香溪河中的位置

特性及主导影响因子有所不同。上述研究主要以湖

Fig.1PositionofresearchstationinXiangXiBay

泊为主,对河道型水库及河流研究较少,为了研究

因三峡水库蓄水水华频繁暴发的香溪河库湾中藻1.2实验设计

类水华的种源及水华暴发的过程,本课题组在香溪围隔利用不透水的聚乙烯材料制成。围隔试验

河设置野外观测站进行持续调查,同时进行围隔试分三组进行,每组水体营养条件、环境条件及水动

验,对各样点营养盐、叶绿素a浓度、光照及相关力条件相同。对三组围隔各设置两个平行试验。围

理化因子进行监测,以期为三峡水库水环境的保护隔设计标准如表1。根据围隔的设计标准,制作围

和水华的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隔,示意图如图2。

1材料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