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成鹌鹑的饲养管理演讲人:日期:
目录CONTENTS01品种选择与引进02营养需求与饲料管理03环境控制要点04日常管理规范05疾病防控措施06出栏与后期管理
01品种选择与引进
育成期品种特性分析生长速度选择生长速度快、体型适中的品种,以提高育成期鹌鹑的生产效率。01抗病能力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性,降低饲养成本。02饲料转化率选择饲料转化率高的品种,降低饲料消耗,提高经济效益。03繁殖性能选择繁殖力强的品种,提高产蛋率和孵化率。04
健康鹌鹑选种标准选择体型匀称、羽毛光亮、无伤残的鹌鹑,保证生产性能和外观品质。体型外貌精神状态采食情况粪便形态选择活泼好动、反应灵敏的鹌鹑,确保健康状态良好。选择采食量大、食欲旺盛的鹌鹑,保证良好的生产性能。选择粪便成型、无异常的鹌鹑,确保消化系统健康。
引种流程与隔离管理引种前的准备了解引种地的疫情情况,制定科学的引种计划,准备好运输工具和消毒用品。引种过程管理在引种过程中,要保持鹌鹑的安静和舒适,避免受到惊吓和伤害。同时,要注意观察鹌鹑的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隔离观察新引进的鹌鹑要进行隔离观察,确认无疾病后才能与原有鹌鹑合群饲养。隔离期间要保持环境安静、干燥、通风,并定期进行消毒和驱虫。
02营养需求与饲料管理
育成期饲料配方设计蛋白质水平育成期是鹌鹑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饲料中蛋白质水平应适当提高,但不宜过高,一般保持在18%-20%为宜。维生素添加矿物质元素育成期鹌鹑对维生素的需求量较高,特别是维生素A、D、E等,需适量添加,以保证鹌鹑的正常生长发育。饲料中应含有适量的钙、磷等矿物质元素,以满足鹌鹑骨骼生长的需要,同时避免饲料中钙、磷比例失调。123
阶段性营养调整策略育成初期,鹌鹑对营养需求较高,可适当提高饲料中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含量,促进生长发育。初期阶段随着鹌鹑的生长,中期阶段可适当降低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增加青绿饲料的投喂量,促进鹌鹑的消化吸收。中期阶段育成后期,鹌鹑即将进入产蛋期,此时应逐步提高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为产蛋做好准备。后期阶段
饲喂频率与投喂量控制饲喂频率育成期鹌鹑的饲喂频率应根据其生长发育情况和季节变化进行调整,一般每天饲喂4-5次,确保鹌鹑能够充分采食。01投喂量控制投喂量应根据鹌鹑的实际情况和饲料品质进行调整,每次投喂量不宜过多,以防止饲料浪费和鹌鹑过度采食引起消化不良。02
03环境控制要点
温湿度参数范围设定适宜的温度是育成鹌鹑生长发育和生产的重要条件之一,通常温度应保持在20-25℃之间,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鹌鹑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温度适宜的湿度有助于保持空气的新鲜度和鹌鹑的健康成长,一般相对湿度应保持在50%-60%之间,湿度过高易引发呼吸道疾病,过低则会导致鹌鹑羽毛生长不良。湿度
通风与光照协同管理01通风通风是保持鹌鹑舍内空气新鲜、排除有害气体和保持适宜温度的重要手段,要合理设置通风口和通风量,确保空气流通,避免空气污浊。02光照适宜的光照可以刺激鹌鹑的采食、生长和产蛋,育成期每天的光照时间应控制在14-16小时,光照强度不宜过强,以免造成鹌鹑应激。
合理的饲养密度可以保证鹌鹑的健康生长和生产,同时提高栏舍的利用率,饲养密度应根据鹌鹑的日龄、体重和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动态调整。饲养密度动态调控饲养密度容易引发鹌鹑之间的争斗和啄癖,影响鹌鹑的生长和发育,同时也不利于疾病的防控。密度过大则会造成栏舍的浪费,增加饲养成本。密度过小
04日常管理规范
行为观察与健康监测行为观察观察鹌鹑的活动量、精神状态、采食情况、饮水情况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01健康监测定期检查鹌鹑的生长发育状况,包括体重、羽毛、爪子、眼睛、鼻子等,确保鹌鹑健康成长。02
保持鹌鹑饲养环境的干燥、清洁,及时清理粪便、残留饲料等。环境清洁清洁消毒操作流程定期对饲养器具、饮水设备、环境等进行消毒,以减少细菌和病毒的滋生。消毒操作
应激反应预防措施避免噪音、震动等刺激性因素,保证鹌鹑的安静和舒适。安静环境合理控制饲养密度,防止鹌鹑互相干扰和争斗。饲养密度
05疾病防控措施
制定免疫程序根据鹌鹑的生长发育阶段和疾病发生规律,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包括疫苗种类、接种时间和接种方法等。免疫程序制定与实施实施免疫接种按照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确保每只鹌鹑都能获得充足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要注意疫苗的保存和运输,确保其有效性。免疫效果监测定期对鹌鹑进行免疫效果监测,评估免疫程序的有效性,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常见疾病诊断要点呼吸系统疾病注意鹌鹑是否出现呼吸困难、咳嗽、流鼻涕等症状,可能患有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感等疾病。01消化系统疾病观察鹌鹑的食欲、粪便形态等,如出现食欲不振、拉稀等症状,可能患有肠炎、球虫病等。02其他疾病鹌鹑还可能发生新城疫、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