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制品的制作工艺流程
演讲人:
日期:
06
成品检测与包装
目录
01
原材料准备
02
成型工艺
03
坯体处理阶段
04
装饰技法应用
05
烧制过程控制
01
原材料准备
陶土筛选与配比
陶土种类
选用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陶土进行搭配,以获得所需的制品特性。
01
通过筛选设备去除陶土中的杂质和颗粒,保证陶土的纯度和细度。
02
配比控制
根据制品的用途和要求,精确控制不同原料的配比,以达到最佳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03
筛选过程
选择适合制品的釉料,如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等。
釉料种类
根据所需釉色和效果,调配釉料中的矿物成分、化工原料等。
成分调配
将釉料研磨至合适的细度,以提高釉面的光泽度和附着力。
研磨细度
釉料成分调配
工具与设备清点
制备工具
准备各种制备陶土和釉料的工具,如球磨机、筛网、搅拌机等。
01
成型工具
根据制品的形状和工艺,准备相应的成型工具,如陶轮、模具、刀具等。
02
烧制设备
检查窑炉的运转情况,准备烧制所需的支架、窑具等。
03
02
成型工艺
手工塑形技法
泥条盘筑法
通过手工将陶土捏成所需形状,适用于小型或异形制品。
泥片拼接法
捏塑法
将陶土搓成泥条,层层叠加盘筑成器形,适用于大型器皿。
将陶土擀成泥片,拼接成所需形状,再修整边沿,适用于较大平面或异形制品。
轮制拉坯流程
准备工作
安装好轮盘,将陶土揉软备用。
01
启动轮盘
将轮盘启动,使其匀速转动。
02
拉坯成型
用手将陶土固定在轮盘中心,利用轮盘的旋转力将陶土拉成所需形状。
03
修整器形
用刮刀、木刀等工具对拉坯成型的陶坯进行修整,使其更加规整。
04
准备模具
配制泥浆
脱模与修整
注浆
根据制品形状制作相应的模具,并确保模具内壁光滑,以便脱模。
将泥浆注入模具内,待泥浆填满模具后停止注浆。
将陶土加水搅拌成泥浆,并过滤掉杂质。
待泥浆在模具内凝固成坯体后,将模具打开,取出坯体并进行修整。
模具注浆操作
03
坯体处理阶段
自然干燥控制
利用自然通风和坯体内部水分蒸发进行干燥。
干燥原理
需保持通风、避免潮湿和阳光直射。
干燥环境
根据坯体厚度和水分含量确定,需保证坯体完全干燥。
干燥时间
坯体表面无裂纹、变形等缺陷。
干燥效果
修坯精整标准
去除坯体表面瑕疵,提高坯体整体质量。
修坯目的
精整内容
精整方法
精整要求
包括修整边缘、底部、口沿等细节部位。
手工修坯或机械修坯。
修坯后坯体表面应平整光滑,边缘整齐,无凹凸不平现象。
检查素坯尺寸、形状、表面质量等。
质检内容
符合生产要求和客户要求。
质检标准
采用测量工具和目测相结合的方法。
质检方法
01
03
02
素坯质检要求
对不合格素坯进行返工或报废处理。
质检后处理
04
04
装饰技法应用
刻花与浮雕工艺
01
刻花工艺
包括划花、刻花、雕花等技法,通过在陶瓷表面刻划图案或线条来表现装饰效果。
02
浮雕工艺
通过在陶瓷表面塑造出立体的图案或形象,增强陶瓷的立体感和艺术感。
在陶瓷未烧成前,在坯体上进行彩绘,然后覆盖一层透明釉,再进行高温烧制。
釉下彩绘
使用高温稳定的颜料,如氧化铁、氧化钴等,以保证在高温烧制过程中颜色不变。
彩绘颜料
包括工笔画、写意画、没骨画等技法,可根据装饰需求选择不同的技法。
彩绘技法
釉下彩绘步骤
施釉厚度规范
釉料选择
釉层的厚度对陶瓷的装饰效果和性能有很大影响,应根据产品类型和装饰需求进行规范。
干燥与烧制
施釉厚度
选择适合的釉料,保证釉层的厚度和均匀性,同时要考虑釉与坯体的适应性。
施釉后需进行干燥和烧制,控制温度和时间,保证釉层平整光滑,不起泡、不脱落。
05
烧制过程控制
素烧温度曲线
升温阶段
素烧是陶瓷制品烧制的第一阶段,升温速度要缓慢,以保证坯体中的水分和有机物充分排出,避免坯体炸裂。
保温阶段
降温阶段
在达到一定温度后,需要保持一段时间的稳定温度,使坯体中的物质充分反应,提高坯体的强度和致密度。
保温结束后,需要缓慢降温,以避免因温度骤降而导致坯体开裂。
1
2
3
釉烧气氛调节
氧化气氛
在釉烧初期,需要保持适当的氧化气氛,以促进釉料中的氧化物分解和釉面反应。
01
还原气氛
在釉烧后期,需要调节为还原气氛,使釉料中的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形成美丽的色泽和光泽。
02
中性气氛
在釉烧的中期,需要保持中性气氛,以保证釉面反应平稳进行,避免出现色泽不均等问题。
03
冷却阶段管理
缓慢冷却
烧制结束后,需要缓慢冷却陶瓷制品,以避免因温度骤降而导致开裂和变形。
01
对于一些特殊的陶瓷制品,如瓷管、瓷板等,需要快速冷却以获得所需的晶体结构和性能。
02
退火处理
在冷却过程中,还需要进行退火处理,以消除陶瓷制品中的内部应力,提高其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
03
快速冷却
06
成品检测与包装
外观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