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程类专硕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重要一环。为探索农业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分析比较了国内高校农业工程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修业年限、学分、培养方式、培养环节、考核方式、管理方式和实践环节,剖析存在的问题,再以华中农业大学专硕培养为例,针对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分别从学分设置、专业实践、专业学位论文质量标准等方面提出优化对策,为后续相关政策及规章制度的优化提出参考。
[关键词]农业工程;专业学位;实践创新;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2019年度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2019JG11);2021年度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培养条件建设项目“湖南美食流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2021JD39)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09-0000-04[收稿日期]2022-06-29
近年来,高校招生人数不断扩大,本科毕业生增多,就业竞争更加激烈,企业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考研人数随之增加。2017—2022年,研究生报考人数由201万增加到457万,5年间增加了256万人,增长了1.27倍[1]。这其中,包含了相当比例的专业学位硕士。相比于学术型学位硕士,农业工程类专业学位硕士的学习时间更短,分数线更低,报考人数逐年倍增。为了更好地对接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农业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2]。
农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主要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能从事农业工程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和行业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3]。其中,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专业学位培养环节的重要内容[4-5],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深化和扩展,是培养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必备环节。华中农业大学是全国首批获准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的试点单位之一。本文以农业工程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模式与培养体系,对当前专硕创新实践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
一、国内农业工程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对比及问题分析
(一)培养过程对比
通过对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安徽农业大学6所代表性农业院校进行调研,分别对比修业年限和学分、培养方式和环节、考核方式、管理方式及实践环节,分析我国农业工程大方向的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符合农业工程学科专硕教育规律的培养模式,探索农业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6所培养单位全日制农业工程类专硕培养的基本学习年限为2年,最长不超过3年。学位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到学习内容的系统性和发展性,实行学分制,但在学分设置上存在较大差异。此外,实践训练占总学分的最低比例为14%,最高比例为32%,差异较大。在实践环节方面,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紧密结合,培养单位均要求学生进行不少于6个月的实践训练。在培养过程方面,大体上采取课程学习、专业(职业)实践、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主要包括制定个人培养计划、课程学习、专业(职业)实践、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和论文答辩6个环节。在考核方式上,主要通过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阅和答辩、学位评定等方式。在管理方面,硕士生培养工作由校院两级管理,校级管理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和研究生院负责,主要职责是制定规章制度,审定各学院硕士生培养方案,审定学位授予名单,组织协调全校培养工作的实施并进行质量监控等;学院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导师或专业指导小组共同负责硕士生培养过程的实施与管理工作。
(二)存在问题分析
2020年,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由“农业工程”更改为“机械”和“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研究方向包括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现代农业装备工程和生物信息技术与工程。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践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但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着眼当下,大多数导师具有培养学硕的丰富经验,但也正是基于这种情况,许多高校培养农业工程类专硕时习惯性套用学硕培养模式,其课程设置、教学理念等针对性不强,无法真正达到培养目的[6-7]。有些高校对农业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核要求较低,除完成课程考核外,只需要提交毕业论文并通过盲评即可,因此,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不高。另外,学生实践考核流于形式,实践成果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