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国家重大能源需求的课程思政教学建设探索
谭静强殷悦王勇谢文泉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对培养以国家政策需求为导向的地球科学专业技术人才至关重要。分析我国重大能源需求与油气行业人才培养现状,以国家重大能源需求为出发点,以“石油地质学”课程为对象,从树立师生课程思政理念、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思政案例分析等三方面入手,介绍了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的主要举措。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内容有机融合,可积极推动地球科学课程思政建设,有效培养学生为国分忧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吃苦耐劳的坚毅品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重要品质。
[关键词]石油地质学;能源需求;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2020年度中南大学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石油地质学课程思政建设”(2020KCSZ059);2020年度湖南省教育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重大项目“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2020JGZX00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12-0129-04[收稿日期]2022-02-09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但一些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仍然不足,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只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辅导员或思想政治教师的任务[1],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课程脱节。教师在教授专业技能的同时,开展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相融合,互为补充,更有利于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课程思政是以专业课程为核心,将思想政治融入课程教学的系统工程。充分把握课程思政的深刻含义,完善教学设计与整体规划,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对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实践意义[3],也是课程思政的改进方向。
石油和天然气是现代工业的基础,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石油与天然气消费国,但国内油气供应不足,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超40%。为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能源需求,中南大学将“石油地质学”课程设置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石油地质学”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理解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成藏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石油地质学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了解石油地质学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本课程始终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和教学效果,取得了较好的课程建设成效。然而,立足新时代,“石油地质学”课程仍然需要进一步结合国家重大能源需求,培养具有爱国情操、創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资源勘查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在此背景下,以“石油地质学”课程为载体,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改革探索尤为重要。
一、国家重大能源需求与油气行业人才培养
(一)我国油气能源现状
自19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以来,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极大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因此,石油被普遍称为现代工业的“血液”,对各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有着巨大的影响。我国自1993年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家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石油进口量(包括我国飞机、轮船在国外加油量)成倍增长。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到2020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从23931万吨激增到54201万吨。在2017年,中国进口原油量以年均840万桶/日,首次超越美国年均790万桶/日,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油进口国。另外,2010年到2020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从166亿立方增长到了1403亿立方,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气进口国。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石油和天然气“双料”第一进口大国,天然气与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一直在持续上升且仍有进一步攀升的趋势。这严重影响了我国能源供给安全甚至是国家安全,尤其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下,石油和天然气作为向绿色低碳能源转型过渡期的主力军,对我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石油地质学”课程培养目标
我国石油预测的潜在资源量达到1257亿吨,但可采资源量只有301亿吨。与此同时,我国油田也越来越贫瘠,产量逐年降低,石油开采和生产成本也越来越高,而石油与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我国能源安全[4]。因此,变革勘探开采技术,减少对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已刻不容缓。这就需要将相关高校学生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