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安全生产基础知识(第四版)课件:防火防爆安全技术.pptx
文件大小:252.33 KB
总页数:37 页
更新时间:2025-05-28
总字数:约2.92千字
文档摘要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一、消防安全基础知识;(2)火灾的定义。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3)燃烧的必要条件。同时具备可燃物、点火源和氧化剂,即火的三要素。

在火灾的防治中,如果能够阻断三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就可以扑灭火灾。;2.火灾分类

(1)根据公安部《关于调整火灾等级标准的通知》,按照一次火灾事故损失的严重程度,将火灾等级划分为四类:

1)特别重大火灾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2)重大火灾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3)较大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4)一般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2)在《火灾分类》(GB/T4968—2008)中,根据可燃物的类型和燃烧特性将火灾定义为六个不同的类别:

1)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

2)B类火灾。指液体或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3)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

4)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

5)E类火灾。指带电火灾,即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

6)F类火灾。指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植物油脂)火灾。;3.火灾扑救

(1)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根据物质燃烧原理及火灾扑救的实践经验,灭火的基本方法有:减少空气中氧含量的窒息灭火法;降低燃烧物质温度的冷却灭火法;隔离与火源相近可燃物质的隔离灭火法;消除燃烧过程中自由基的化学抑制灭火法。;(2)干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干粉灭火器是用二氧化碳气体作动力喷射干粉的灭火器材,如下图所示。;使用方法:手提灭火器提把,在距离起火点3?5m处,将灭火器放下,在室外使用时注意占据上风方向,使用前先将灭火器上下颠倒几次,使筒内干粉松动,拔下保险销,一只手握住喷嘴,使其对准火焰根部,另一只手用力按下压把,干粉便会从喷嘴喷射出来。灭火过程中应左右喷射,不能上下喷射,同时保持灭火器直立状态,不能横卧或颠??使用。;二、爆炸的基本概念;(2)爆炸极限的定义。当可燃性气体、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或氧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均匀混合,遇到火源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浓度极限,简称爆炸极限。通常将其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爆炸极限一般用可燃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来表示。;2.爆炸的种类

爆炸可分为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两大类。;3.防火防爆的基本措施

(1)防火防爆的技术措施

1)防止形成燃爆的介质。

2)防止产生着火源,使火灾、爆炸不具备发生的条件。

3)安装防火防爆安全装置。;(2)防火防爆的组织管理措施

1)加强对防火防爆工作的管理。

2)开展经常性防火防爆安全教育和安全大检查,提高人们的警惕性,及时发现和整改不安全的隐患。

3)建立健全防火防爆制度,如防火制度、防爆制度、防火防爆责任制度等。;4)厂区内、厂房内的一切出入和通往消防设施的通道应保持畅通。

5)各单位应建立义务消防组织,并配备针对性强和足够数量的消防器材。

6)加强值班,严格进行巡回检查。;(3)生产工人应遵守的防火防爆守则

1)应具有一定的防火防爆知识,并严格贯彻执行防火防爆规章制度,禁止违章作业。

2)应在指定的安全地点吸烟,严禁在工作现场和厂区内吸烟和乱扔烟头。;3)使用、运输、储存易燃易爆气体、液体和粉尘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4)在工作现场禁止随便动用明火。确需使用时,必须报请主管部门批准,并做好安全防范工作。;5)对于使用的电气设施,如发现绝缘破损、材料老化、超负荷,以及不符合防火防爆要求时,应停止使用,并报告领导予以解决。不得带故障运行,防止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6)应学会使用一般的灭火工具和器材。;三、民用爆破器材生产安全技术;1.民用爆破器材的分类

(1)工业炸药。

(2)起爆器材。

(3)专用民爆器材。;2.民用爆破器材的燃烧爆炸敏感度及其影响因素

(1)起爆器材、工业炸药的燃烧爆炸敏感度。

(2)火炸药爆炸影响因素。;3.预防燃烧爆炸事故的主要措施

(1)民用爆破器材的生产工艺技术应是成熟、可靠或经过技术鉴定的。

(2)凡从事民用爆破器材生产、储存的企业,应制定能指导正常生产作业的工艺技术规程和安全操作规程。;(3)可能引起燃烧事故的机械化作业,应根据危险程度设置自动报警、自动停机、自动卸爆、应急等安全措施。

(4)所有与危险品接触的设备、器具、仪表应相容。

(5)有危及生产安全的专用设备应按有关规定进行安全鉴定。;(6)预防火炸药生产中混入杂质。

(7)在生产、储存、运输时,不允许使用明火,不得接触明火或表面高温物。

(8)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