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学校教师和留守儿童“一对一”帮扶工作制度
一、总则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关爱留守儿童的政策要求,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和关爱,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一对一”帮扶工作制度。通过建立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机制,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关爱体系,让每一位留守儿童都能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社会的关怀,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
二、帮扶对象界定
本制度所指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且在本校就读的学生。由班主任及学校德育处通过家庭情况摸排、家访等方式精准识别,建立留守儿童信息档案,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家庭情况、监护人信息、父母务工情况及联系方式等,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
三、帮扶工作目标
1.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帮助其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减少孤独感和心理问题的产生。
2.助力留守儿童提升学业成绩,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保障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督促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时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促进留守儿童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良好沟通,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帮扶工作内容
1.心理关怀
帮扶教师每周至少与帮扶对象进行1次谈心交流,了解其心理动态、情绪变化和思想困惑,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
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如团体辅导、心理讲座等,帮助他们掌握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技能。
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及时与学校心理咨询教师沟通协作,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必要时联系专业心理机构提供帮助。
2.学业辅导
帮扶教师每周为帮扶对象安排不少于2次的学业辅导,针对其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定期与学科任课教师沟通,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共同分析学习问题,调整辅导策略。
鼓励并指导留守儿童参加学校的各类学习兴趣小组和课外活动,拓宽知识面,提升学习兴趣。
3.生活关爱
关注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状况,每月至少进行1次生活情况了解,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如衣物短缺、生活用品不足等问题。
督促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个人卫生、规律作息等,定期与监护人沟通,反馈孩子的生活情况,共同做好生活照料工作。
在传统节日、留守儿童生日等特殊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关爱活动,为他们送上节日祝福和小礼物,让其感受到温暖。
4.家校沟通
帮扶教师每学期至少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2次电话或视频沟通,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家访(特殊情况可增加家访次数),及时反馈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和心理情况,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共同商讨教育方法和措施。
指导监护人或临时监护人正确履行监护职责,传授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建立留守儿童家校沟通微信群或QQ群,及时发布学校通知、孩子在校情况等信息,方便家长随时了解孩子动态,保持家校沟通的畅通。
五、帮扶工作实施流程
1.结对安排:每学年开学初,由学校德育处根据留守儿童和教师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结对帮扶工作,明确帮扶教师和帮扶对象,确保每位留守儿童都有对应的帮扶教师。
2.制定计划:帮扶教师根据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在一周内制定个性化的帮扶计划,明确帮扶目标、内容、措施和时间安排,并提交学校德育处备案。
3.组织实施:帮扶教师按照帮扶计划有序开展帮扶工作,认真做好帮扶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每次帮扶的时间、方式、内容、效果等,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
4.效果评估:每学期末,学校德育处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家长反馈等方式对帮扶工作进行综合评估,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及时调整帮扶策略和措施。
六、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德育处、教务处、班主任及帮扶教师为成员的留守儿童“一对一”帮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帮扶工作。
2.制度保障:将教师参与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对于帮扶工作表现优秀的教师,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对未按要求完成帮扶工作任务的教师进行批评教育,督促整改。
3.培训保障:定期组织开展针对帮扶教师的专题培训,内容涵盖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沟通技巧、家庭教育指导方法等,提高帮扶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帮扶能力。
4.资源保障:学校设立留守儿童关爱专项经费,用于购买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开展关爱活动以及支付相关培训费用等,确保帮扶工作顺利开展。同时,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整合资源,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七、附则
1.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学校德育处负责解释和修订。
2.本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