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概念:项目化学习的品质进阶
【摘要】项目化学习,作为当前教育界的“热点”,推进态势稳健,探究空间也较大。文章围绕“融入日常:项目化学习的蓬勃样貌”“偏离初衷:项目化学习的客观缺失”“紧扣要核:项目化学习的优化策略”三个板块,结合真实案例的研读与分析,对项目化学习的实施现状及改良路径进行阐述。
【关键词】大概念项目化学习品质进阶
项目化学习强调以“真实的问题”为驱动与牵引,支持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经历有规划的实践活动,获取多层次的探索成果,促进核心素养的能动生长。事实上,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个“项目”的集合体。烹饪、购物、出行、整理……无不需要个体的策划与思考,也离不开成员间的互动与协作。从这个角度看,开展项目化学习能让课程学习更贴近生活真实。从小学数学学科的情况看,项目化学习的,成果很多元,但问题也不少。如何发扬优势、直面不足,促进项目化学习的品质提升?本文就此谈些想法。
一、融入日常:项目化学习的蓬勃样貌
项目化学习正在日常教育中“贴地而行”,且呈现出较高的“热度”。小学数学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推进,正呈现出三大特色:
(一)用“微项目”促进学路创新
实施项目化学习,如果只是简单地“做加法”,在学习架构不变的基础上额外增添项目任务,那就必定加重学生的负担。因此,教师必须秉持素养立意,加强统筹设计,让项目化学习与原有学习流程充分融通、整合推进,才能减负增效、凸显张力。例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有教师将单元测评“变身”为项目化学习活动,取得了理想效果。项目化学习的主题是“超市里的小数世界”,学生带着如图1所示的学习单,走进超市,解决“小数世界”的实际问题,从中反映出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又切实强化了应用意识。
除了单元测评,在平常的作业设计中,不少教师也会适时加入“微项目学习”元素,让作业不再是“指向解题套路的反复历练”,而是更好地体现“聚焦现实场景的灵动应用”,丰盈了育人的养分。同时,还有一些教师结合教材编写的“实践活动”元素,适时开展项目化学习,也有了不错的成效。
(二)用“真问题”激活探究潜能
项目化学习指向“真实问题”,其过程展开必定会充分体现校本特色及学生的“属己”意味,具有独特性。比如,有教师在执教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时,在完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三个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策略教学后,结合校园实际,创设真实情境,推出了“拯救塑胶跑道”单元微项目活动:“在创建文明校园的过程中,发现学校的塑胶跑道出现多处破损。如要修补,需要多少材料?花多少钱?请为学校做一份预算。”学生经历了“发现破损—绘制形状—测算面积—查询单价—计算成本”这个完整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了数学眼光,提升了综合素养,还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三)用“规范性”引领实践创优
近年来,随着培训的加强与学习的深入,教师对“如何规范实施项目化学习”有了一些基本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实践行动的有效性。夏雪梅老师在《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和本土实践》一书中,提出了项目化学习的设计框架:“寻找核心知识,形成本质问题,转化为驱动性问题,澄清项目的高阶认知策略,确认主要的学习实践,明确学习成果及公开方式,设计覆盖全程的评价。”前段时间,笔者应邀参与某区“项目化学习案例评选”工作,不少项目都体现了上述框架的设计要求。在此,选择四个项目予以简要整理,见表1。
二、偏离初衷:项目化学习的客观缺失
“初生事物,其形必丑”。对于项目化学习,很多教师的理念还停留在以往的“课外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上,没能着眼素养立意来看待项目化学习的独特价值与核心路径。由此,出现了四个方面的弊端:
(一)拼凑任务,无所侧重
一次完整的项目化学习,大多由若干任务构成。那么,是不是任务越多,项目化学习就越有品质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比如,前面提到的“橘子探秘记”项目,设计者构思了四个核心任务:“橘子一般有多少瓣”“大橘子瓣数就多吗”“橘子榨汁大比拼”“哪种橘子汁性价比高”。而事实上,前两个任务的数学意蕴并不浓郁,探究空间也相对一般,而后两个任务则相对更有价值。当四个任务平均施力、依次展开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学生的精力,使他们无法进行后两个任务的深层求索与深度思考。因此,任务设计不可贪多、求全,而须有所侧重。
(二)泛化目标,不能聚焦
相较于日常学习,项目化学习具有更显著的拓展性。那么,“向哪个方向拓展”“通过拓展达到怎样的素养提升”,需要精准厘定,以确保学习的实效。这里就涉及项目化学习的目标定位。从当前项目化学习的实施情况看,“目标泛化”问题亟待重视,“什么都想装入目标”的现象较为普遍。比如,笔者在浏览“怎样用电更优惠”项目目标时,既看到了“用统计工具直观表达电量和电价的关系”“感悟阶梯电价、分时电价对节约电力资源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