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普通动物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docx
文件大小:43.9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5-28
总字数:约6.74千字
文档摘要

“普通动物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

[摘要]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需在深入剖析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深入探索课程思政元素,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将二者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可通过教师队伍的课程思政知识及加强思想政治意识、对教材进行剖析并明确课程思政元素的切入点、课堂实践教学与反馈等三个环节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途径,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努力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普通动物学;思政元素;探索

[基金项目]2021年度包头师范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中国西北地区长足虻亚科分类及长足虻亚科系统发育研究”(BTTCRCQD2020-012);2022年度包头师范学院自然科学项目“包头南海子湿地昆虫群落结构与环境的关系”(BSYKJ2022-ZY05)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36-0115-04[收稿日期]2022-08-02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其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1]。通过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等为重点,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对专业课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挖掘和探索。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1]。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2]。因此,高校专业课教学要以“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为目标,理解课程思政内涵,规划课程思政切入点,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3-4]。此外,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重要论断,明确了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重点任务[5]。保护生物多样性无疑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普通动物学”是生物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也是一门必修课,课程一般在新生入学后的第1~2学期开设。“普通动物学”课程选用刘凌云、郑光美主编的《普通动物学》第四版为主要教材,教材涵盖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两大部分内容,主要以动物进化为主线,对重要动物的门或纲的主要特征进行介绍,并对代表动物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门或纲的分类、内部演化关系、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6]。依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对理学类专业课程的要求: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笔者提出“普通动物学”课程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融合教学的三点措施,为后续专业课与课程思政元素融合教学提供参考。

一、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知识及意识需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7]。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键在于高校教师自身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明确的理解,对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需达到的目标、推进的重点内容、教学体系的科学设计、理学类课程所涉及的培养重点及目标等内容等具有一定的认识,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可通过以课程组为单位,利用学习强国App组织教师共同学习《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背景及精神实质,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要求及战略任务等内容,通过交流学习感悟,从思想上提高任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认识及理解。

二、剖析教材,明确思政元素的切入点

课程建设作为课程思政的“主战场”,包括课程大纲修订、教案修改、改革成果提炼等主要内容。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将育人目标明确写进课程大纲,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方式;修订教案,认真剖析教学内容,筛选与课程密切相关的思政元素,将二者有机融入課堂教学;及时提炼课程思政的改革成果,持续优化改进,创建可参考及应用的案例库[8]。思政元素可渗透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考核评价等多个环节,但要恰当适中,尤其在与教学内容融合渗透时,要注意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精神。

可通过课程组成员集体讨论、分享课程思政相关文章、参加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