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生态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探索
郅军锐乙天慈叶茂
[摘要]课程思政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是每位授课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昆虫生态学”是植物保护专业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方向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程。根据课程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内容中,使研究生获得提升思想品德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双赢,达到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影响研究生行为和思想的目的,润物无声地提高育人效果。“昆虫生态学”课程思政的实施也将为其他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课程思政;昆虫生态学
[基金项目]2021年度贵州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昆虫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KCSZ2021030)
[中图分类号]G6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36-0099-04[收稿日期]2022-07-12
学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阵地,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青年学子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如何塑造其高尚品德及坚定信念是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1-2]。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研究生毕业后一般会继续从事本专业的相关工作,农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将会成为我国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如何让研究生沉得下心、静得下气,在现代农业及美丽乡村建设中发光发热、担负起历史使命,是教师的责任。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发挥专业教师价值引领和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2-3]。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融入思政元素,强化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使二者相得益彰,协同增效[3-4],让研究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觀[5],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以国家需求为己任的信念,具有无私奉献和回报社会的精神,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本文以硕士研究生课程“昆虫生态学”为例,介绍了该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与目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思路,以及引入思政元素的多种途径。
一、“昆虫生态学”课程基本情况
“昆虫生态学”是植物保护专业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方向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具备昆虫生态学的理论知识和相应实践能力;要求研究生能够独立进行害虫发生发展原因、种群空间动态和数量动态、群落及生态系统的研究与分析;能应用所学知识指导害虫的防治,为我国粮食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同时,要求研究生掌握昆虫生态学各研究方向,如昆虫分子生态学、昆虫进化生态学、昆虫生理生态学、昆虫行为生态学、昆虫化学生态学、昆虫种群生态学、昆虫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等的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掌握昆虫生态学科的最新理论和方法,对昆虫生态学各方面有深入的了解。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与目标
“昆虫生态学”课程内容涉及“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生态学”“试验设计与生物统计”和“环境保护学”等课程的相关知识,且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通过“思政教育与知识传授相结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堂学习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五个紧密结合,真正做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融合。在课程内容组织和安排上,不断发掘思政元素;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提升思政元素的渗入方式及融入效果。通过思政教育进一步激发研究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将“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情怀根植研究生的内心深处,增强研究生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以及为贵州省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三、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思路
(一)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
教师是保障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要素。教师优秀的品格和良好的行为是行走的教科书。通过思想过硬、政治责任意识强、业务精湛、乐于奉献的老中青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弘扬高尚的师德师风,激发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的热情,彰显课程的育人功能、强化教师的育人责任。通过开展集体政治学习,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强化思政课程的重要性;通过集体备课和课程研讨,优化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探讨如何组织课程、如何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观摩交流、优质课堂展示等不断总结交流教学经验,及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和方案,并逐项落实。通过以上团队活动,达到思想碰撞,加深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延伸课堂教学的深度,提升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能力及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提高课程思政的团队建设成效,不断提高授课水平。
(二)全面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通过思政教育“进大纲、进教案、进课件、进课堂”的“四进”方案,充分挖掘蕴含在课程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课堂集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为一体,培养研究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