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课程的思想政治建设实践
张春红刘雅丽涂小琴
[摘要]以计算机专业的“平面设计”课程为例,介绍该课程在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构建课程思政教育系统的实践过程。课程定位满足知识与技能并重,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是建立法治意识、形成守约守法行为、培养合作精神;重点是建成“意识+行动+习惯”养成型学习生态。用“致知”重新规划教学策略,用“格物”改进教学设计,归纳形成与情境结合的代表性思政案例,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实现建成较为完整的“平面设计”课程思政教育系统。
[关键词]平面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基金项目]2020年度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校级教科研课程思政专项重点项目“平面设计”(2020KCSZZD05);2021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数据驱动下的独立学院理工科课程评教研究”(2021J087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17-0177-04[收稿日期]2022-08-08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中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实践类课程需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1]。
一、“平面设计”课程思政现状
“平面设计”课程思政的教改研究现状:(1)课程思政教改多集中在中高职业院校的艺术学类专业;(2)课程作为艺术类专业基础课程,研究目标围绕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提升學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3)课程思政的研究内容包括学生日常学习行为规范、课堂教学小组协作、引入企业实践结合、建立“设计”的思政资源、设计元素与传统文化审美题材库等。
文献[2]中给出“平面设计”专业的“平面设计”课程思政教育主要应用措施:(1)加强对学生课堂基本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约束学生自由散漫的思想,让学生学会自我约束。(2)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小组协作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与企业生产相关的实践内容,培养学生对图像处理的规范化流程操作。
文献[3]中提道:(1)软件只是工具,重要的是创新创意能力,具有知识产权意识的企业重视字体的二次设计,以避免知识产权纠纷。(2)教学中只注重专业能力忽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而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是影响毕业生职业发展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3)社会能力方面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有一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文献[4]中提出了著作权合法性,即一是平面设计不能违反相关法律与公共利益,二是平面设计不能侵害他人合法权利,三是避免与已有劳动成果近似。同时,文中列举出主要的侵权表现形式:(1)未经作者许可将劳动成果发表或超出授权范围发表作品。(2)歪曲、篡改作品破坏了作品的修改权、署名权和作品的完整权。(3)不经权利人许可就将著作权权利人的作品复印并公开在博物馆、公共场所展览,侵犯了权力人享有的复制权和展览权。(4)侵害摄影作品的著作权。
二、“平面设计”课程思政建设定位
“平面设计”课程思政实践是基于非设计专业的“平面设计”课程,具有课时少、教学内容多、突出应用的特点。课程定位本科高等教育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需满足知识与技能并重的教学需求;作为工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课程类型是专业基础课或者专业选修课,课程思政教改既要考虑学思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应增加工程伦理教育;总课时32学时(含考试)。
1.“平面设计”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宏观上要求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避免进行各类设计活动时发生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微观上引导学生在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对获取和传播肖像、字体、图案、数码摄影作品等数字信息时能自觉约束行为,遵守社会公德。
2.“平面设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是建成“意识+行动+习惯”的养成型学习生态。《大学》曾言“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故课程的思政建设实践从“致知”和“格物”入手,重新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
3.“平面设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是建立法治意识、形成守约守法行为,培养合作精神。除调整教学策略外,还要重构课程评价要素,将思政评价纳入评价因素;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个体评价、团队评价的不同视角,评价作品的技术应用效果、著作权维权意识。
“平面设计”课程思政建设采取两条规划线:(1)知识路线:采用思维导图学习法引导梳理知识,用在线测试巩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