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物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陈福文,徐广龙
(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816)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2]。南京工业大学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系“金属物理学”教研室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3-5]精神,严格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6]的课程思政要求,逐步推进“金属物理学”课程思政建设,通过提高专任教师的政治站位,强化育人使命担当,着力师德养成,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结合课程特点,挖掘思政元素,完善教学大纲,实现与专业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建立课程思政教学形成性评价机制;探索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效融合的方式,促进课堂教学、“云课堂”、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并在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取得了有效成果。本文阐述了教研室在“金属材料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与实践上的探索。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7],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讲授与工程能力提升全方位融合、渗透,形成一体化的全新教育模式,走出具有时代特色、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的“三全育人”之路。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8]。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教研室在学校、学院党委、系支部的统一领导下,定期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签订师德规范承诺书,积极参加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课程思政培训与教学观摩活动,积极参与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和南京工业大学“明发杯”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不断强化任课教师育人的思想自觉,并将课程思政纳入年度考评、职称评定等环节;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准确把握知识传授和思想文化引导的关系,汇编经典知识点、科技新发现、网络文化素材等教学资源,设计微课等教学素材,深入挖掘晶体结构、位错、相图、滑移、相变等知识点及其发展历程中包含的科学、人文思想和家国情怀,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深化课程思政的育人内涵;定期开展师生面对面课后交流,掌握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消除师生之间的代沟,充分利用课堂与课后两条渠道,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任课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融入课程思政,践行育人使命。
长期以来,“金属物理学”的课程目标着重强调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掌握金属材料基本理论,理解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制备工艺之间的联系,能解析熔铸、锻造、轧制、热处理及服役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现象,具备应用知识进行研究和实验验证的能力,但针对科学精神、工程伦理、社会价值等文化内涵的课程目标覆盖却远远不够,亟须对课程目标进行优化,引领学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者、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筑梦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者[9]。
教研室依据课程思政的实施要求,重新审视“金属物理学”课程在知识和技能传授与文化和价值引导两方面的关系,充分认识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育人价值,挖掘价值引导、人格培育与精神滋养的功能,明确“金属物理学”从“单一的教学目标”向“全面育人”的课程目标的转变:课程旨在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进一步强化学生爱党爱国的思想认识,在夯实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大国工匠精神、可持续发展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类福祉的关系。
“金属物理学”课程思政实施的第一步是与时俱进地修订了教学大纲。针对每个教学小节,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在《绪论》章节,通过回顾金属材料从经验到科学的发展历程,介绍金属材料在我国载人航天、远洋深潜等重大工程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动力;在《晶体学》章节,通过欣赏完整晶体中的对称,阐述对称破缺引起的相变,揭示完整的美和破缺的美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相图》章节,通过介绍中国学者在国际相图热力学领域推动合金材料设计的卓越成就,激发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追忆金展鹏院士身残志坚、无私奉献,指导学生科研的往事,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潜心科研、服务社会的优秀品质;在《原子扩散》章节,通过介绍平均场理论被重复发现,在各科学分支屡次被授予诺贝尔奖的事实,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方法论,引导他们从已有的学术成果中汲取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