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777互联互通育人工程”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docx
文件大小:43.43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5-28
总字数:约6.57千字
文档摘要

“777互联互通育人工程”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陈青王红妹尉鸿飞谭小艳

[摘要]“微生物学”不仅是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还与人们的生活、健康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加强“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既是为了适应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又是为了实施枣庄学院“777互联互通育人工程”,共聚课程思政同心圆,健全“三全育人”的重要环节。在一流课程建设的背景下,阐述了“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总体目标,设计了课程建设的总体方案,挖掘了思政元素,完善了教学设计,建立了合理、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有机融合了学科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提高了“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及专业培养的育人效果,也为其他生命科学类相关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库;考核评价体系

[基金项目]2022年度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深度挖掘与实践应用”(M2022372);2020年度枣庄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微生物学”;2019年度山东省教育厅一流课程“微生物学”(2019YL42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16-0127-05[收稿日期]2022-11-28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學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

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三全育人”相统一、解决专业课程的问题是课程思政的短板和难点,枣庄学院党委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并打造了“777互联互通育人工程”,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主题教育紧密结合,通过“7类主体”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打通专业课程思政的“最后一公里”。枣庄学院生物系成立以来在相关专业开设了必修课程“微生物学”,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文化,该课程于2009年获批成为枣庄学院精品示范课程,2019年获批山东省线上—线下一流本科建设课程,2020年获批成为枣庄学院首批立项建设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一、优化课程教学目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课程“微生物学”与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结合紧密、应用广泛,在食品、检验检测、生命科学、医药卫生、化工合成、农业科学、能源开采、环境保护等方面均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课程思政的教育本质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如何在专业课程,特别是自然科学或生命科学类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改变所谓的“显性思政”,即思政元素导入简单、生硬和说教有余而说理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微生物学”课程知识和能力并重的特点,结合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授课对象,探索把思政元素融入“微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方法。首先,明确“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了解微生物学的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关注学科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并能运用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解决生活或生产中的问题,结合各学科的相关知识,了解微生物学在科学技术进步、和谐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具备良好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其次,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习热情和严谨的科学思维,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辩证思维品质和自主学习能力;最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形成微生物学专业目标和思政目标协调统一的新课程目标。基于以上目标,教学团队提出“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方案设计,如图1所示。

二、以知识目标为主线,挖掘思政元素,完善教学设计

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结合枣庄学院“777互联互通育人工程”“七个一行动计划”和最新的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专业特点,从课程思政教材体系、理论教学、历史与现实结合的案例教学、实验课和第二课堂等方面挖掘“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现从思政元素、教学融合途径以及教学环节设计等方面,展示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五个思政案例。

(一)美育/劳育——无菌操作与平板划线

1.思政元素和教学融合途径。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细菌、酵母菌和霉菌等微生物在生长、繁殖、代谢的过程中能够产生五彩缤纷的色素[3]。无菌操作与平板划线和“微生物作画”联合开展教学,在该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构思相关的图案,然后以不同的固体培养基为画板,以接种环或接种针为画笔,以细菌、酵母菌或霉菌等微生物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