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国际金融”课程教改设计
[摘要]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科技逐渐应用到高校授课过程中,教学模式不断发生着变化,加之大环境的影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已成为必然。对于“国际金融”课程,授课过程中更要与实际相结合,更有必要开展混合式教学。但就目前来看,该模式运用时间较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基于应用型高校进行研究,分析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促进该教学模式更好地发展,培养符合国际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国际金融;教改设计;创新人才
[基金项目]2021年度黄河交通学院教科研一般项目“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改设计——以《国际金融》为例”(Hhjt-2021055)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18-0073-04[收稿日期]2022-07-12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国际金融”课程是金融相关专业的必修课。李贺[1]提出国际金融的相关知识在实际生活及工作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也体现出“国际金融”课程的重要性,因此“国际金融”的授课更应得到重视,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时代的变化,这就突出了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性。戚莹[2]把互联网和国际金融进行了结合,分析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教学模式对“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弊端,并提出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完善建议,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学校的授课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进入教育创新的变革时代。李宁[3]指出在当下的信息时代,高校在对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也要满足更高的要求。自2020年以来,线上授课的教学方式弥补了传统面授方式的缺陷,同时也促使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兴起。李政辉、孙静[4]通过对相应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得出目前混合式教学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准入门槛高、相关部门配合度低、政策可持续性低等。陈婧[5]通过分析混合式教学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得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明确核心目标,聚焦综合能力培养,完善评价体系,构建混合式教学的评价指标。
由此可知,对于高校中金融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国际金融”课程尤为重要。但通过对相应文献的研读,发现目前以应用型高校为研究主体,以“国际金融”课程为例,来分析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改设计的相对较少,而本文正以此为研究内容,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改设计途径。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作用
(一)顺应时代的发展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科技的发展在国际金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金融一体化将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而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国际金融”理论课程时,对国际金融市场中发生的实际信息有一定的了解,并能进行相应的分析,即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此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发展,可以使理论联系实际得到充分发挥。教师通过传统的线下面授方式,讲授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同时,为了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应用,通过相关线上平台,让学生了解到更多实际运用到的信息,例如,某种货币汇率的走势、引起汇率变动的原因、各国政策的变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在实际金融市场中怎样进行投资等。基于线上平台的实际运用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牢固,并能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
对于传统的授课方式来说,整个授课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极易出现课堂上的“满堂灌”现象,而基于“国际金融”课程的性质来看,这种授课方式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国际金融”課程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还要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对国际上金融或经济新闻的敏感度,并能根据现有的政策形势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同时结合所学理论知识提出解决的方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全方位考虑,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进行融合,通过相关的线上平台,例如,国家外汇管理局、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当前国际中经济和金融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要注重课程目标,在教师进行备课时,结合该节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线下面授课程的讲述,再融合线上平台的运用,例如,借助金融实验室,让学生独自进行模拟操作,锻炼学生投资和风险判断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于“国际金融”这门课程来说,作为金融类学生专硕考研时的专业课程,学生更应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学校的教育和教师的授课过程中,均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若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免会借助于线上教学平台,例如中国大学MOOC、学习通、超星等,通过课前预习,明确自己有哪些内容并不是很了解,这样在正常上课时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去听教师的讲授,学习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