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
跨学科实践是指以解决真实问题为目标,综合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概念、科学思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培养自身科学思维、探究能力、学习迁移能力等核心素养和社会技能。《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标》)增设“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主题,要求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2,这标志着跨学科实践活动从课程理念到具体实践的转变。项目式学习是教师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惑。本文以“探索家蚕发育,传承桑蚕文化”为例,探索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路径,以期实现发展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和育人方式的变革。
1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即设计本位学习)源自美国教育家杜威(J.Dewey)倡导的\做中学\理念,后经威廉·赫德·克伯屈(W.H.Kilpatrick)进一步发展。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将项目式学习定义为:一个系统的教学方法,该方法通过创造真实情境下的项目问题、借助小组讨论协作设计项目作品并规划实施项目任务、对作品成果进行审判和修正,最终解决项目问题。[3]
在传统学习模式中,学生通过学习获取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利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而项目式学习以问题为驱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在面对真实情境中的挑战性任务时,通过分析问题产生学习动机,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展开探究学习,最终完成项目成果,从而实现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协调发展。项目式学习为生物学跨学科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着力点。
本文综合跨学科实践活动和项目式学习的特点,确定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基本路径,包括提出问题(确立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主题)、规划方案(设计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内容)、解决问题(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和评价反思(评价优化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四个环节,具体实施路径如图1所示。
2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实例
究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的实施路径(见图2)。
本文以“探索家蚕发育,传承桑蚕文化”为例,探
2.1确立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主题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主题的确立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首先,主题需要以《义教课标》为基础,涵盖教材中的跨学科元素,确保探究内容具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主题素材可以直接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也可聚焦当下社会热点。其次,主题需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保学生能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与合作完成实践活动。在课程导入时,教师需要根据主题创设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社会责任意识。
笔者结合《义教课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确定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主题为“探索家蚕发育,传承桑蚕文化”,融合生物学、工程学、劳动、历史和艺术等多学科知识。
养殖家蚕、体验桑蚕丝织技艺、制作蚕沙中药能够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从多学科角度开展学习,如从生物学角度,认识家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实现对“完全变态发育”概念的深入理解;从劳动角度,参与家蚕的养殖、项目产品的制作,接受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教育;从历史角度,认识丝绸之路、探寻桑蚕文化、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充分体现学科协同育人的功能。
2.2设计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内容
2.2.1提出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是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的关键,应具有一定的跨学科性、可行性、价值性和挑战性。一个精心设计的核心问题不仅能够增强学习过程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内容和生活实际间的联系,还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节课在课程导入环节中展示了大量与养蚕巢丝、古代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相关的资料,并结合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提出核心问题:如何科学饲养家蚕并弘扬桑蚕文化?
2.2.2拆解核心问题,确立项目目标
核心问题的解决需要以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为依据,且需要直接的实践指导。因此,在具体实践时,教师需要将核心问题拆解成一系列子问题,形成服务于核心问题的问题链,再根据子问题确立项目目标并设计具体活动内容,借助相应的项目解决子问题,从而达成解决核心问题的目标。
学生将\如何科学饲养家蚕并弘扬桑蚕文化\这一核心问题拆解为“如何科学饲养家蚕”“如何制作桑蚕制品\\如何弘扬桑蚕文化”三个子问题,并针对每个子问题设置相应的学习目标(见表1)用于反映项目的完成情况和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
2.2.3确定项目任务,制订项目计划
根据“如何科学饲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