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做思共生:让数学综合实践体验活动深度发生.docx
文件大小:20.45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8
总字数:约3.81千字
文档摘要

做思共生:让数学综合实践体验活动深度发生

【摘要】“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学生将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数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思想方法。

【关键词】做思共生综合与实践深度学习

“曹冲称象的故事——克、千克、吨的认识”主题是2011年版课标“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在新课标中,调整为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领域的内容。

一、主题内容

新课标要求,以“曹冲称象的故事”为依托,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感受等量的等量相等这一基本事实,发展量感和推理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本主题内容属于度量范畴,注重学生量感的培养,而量感的培养并非只是通过课堂教学而来。因此,本主题一是通过长线的体验活动,丰富学生的量感;二是通过任务驱动,设计丰富的跨学科教学活动,完成相应教学任务。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三年级学生对物体质量的认识,在生活中已有丰富的经验,质量单位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有比较物体轻重的生活经验,学生对质量的认识主要借助他们对物体轻重的感觉,大部分学生知道要比较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观察,可以用手提一提、抱一抱、掂一掂来估一估,或者用秤称一称,还可以通过包装袋上的标识来了解。

三、教学理念

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创设真实活动情境,让学生经历“掂”“估”“称”“说”的具身实践的过程,认识并体验建立质量单位的量感,推理出大的质量单位,体会大的质量单位的量感。体会等量的等量相等、总量等于分量之和的数学思想。再通过用数学思维、语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教学目标

1.用数学的眼光观看“曹冲称象的故事”,体会古人的智慧,并能借古看今,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感受总量等于分量的和、等量的等量相等的数学思想。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体验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量感,推理1吨=1000千克,在“掂”“估”“称”“说”等操作活动中形成丰富的认识和创新意识,知道度量的意义。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增强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感受数学知识和生活的息息相关,提升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成功的乐趣。并能对同伴的作品进行合理的评价,会欣赏他人优点并有质疑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量感,通过推理,建立1吨的量感。

2.经历曹冲称象的过程,理解总量等于分量的和,感知等量的等量相等这一基本事实。

六、教学具准备

小型电子秤、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若干袋盐、洗衣液、酸奶……)、学具箱等等。

七、教学过程

(一)用数学的眼光观看“曹冲称象的故事”,感受数学思想

师: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吗?二年级语文学过,今天数学课上再来看一遍,请你用数学的眼光来看,会发现什么数学道理。

1.播放“曹冲称象的故事”视频。

2.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师: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道理?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教师随机归纳出示问题:

(1)大象的质量为什么是石头的质量?

师:称完石头的质量,大象的质量就知道了吗?

生1:是的,因为大象的质量=石头的质量。

师:你怎样知道它们的质量相等?

生2:船下沉的质量一致,都沉到画线的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故事里的做法:把大象赶上船,船下沉后,在船舷上画线。教师追问:画线起什么作用呢?引起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明确船上有物体的质量,就会下沉,画线是为了记住船下沉的质量,也就是记住大象的质量。教师相机板书:大象的质量=船下沉的质量

装上石头,让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石头的质量与船下沉的质量也一样的,所以大象的质量等于石头的质量,让学生体会到等量的等量是相等的思想。

板书:石头的质量=船下沉的质量,大象的质量=石头的质量。

(2)石头的质量是怎么得到的?

师:哪块小石头的质量是大象质量?

生:所有小石头的质量和,把小石头一块一块地称出来。

板书:石头的质量=每块石头质量相加的和。

师:如果把一堆石头质量看作总量,把一块一块的石头看作分量,总量等于什么?

生:分量加分量加分量……

板书:总量=分量之和。

(3)一定用石头吗?

师:还可以换成什么?

生1:人、木头……

师:不管换成什么,装在船上怎样才行?

生2:让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

(4)为什么不直接称大象?

(没有这么大的秤,指出要有合适的秤)

(5)介绍几种常用秤。

出示生活中各种常用秤的图片及名称。

师:大家看,有没有适合称大象质量的秤?(地磅秤)

【设计意图】通过跨学科再次学习“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看,发现什么数学道理?学生自然而然对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