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在“关联”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docx
文件大小:28.84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8
总字数:约4.37千字
文档摘要

在“关联”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设计体现结构化的课程内容;为实现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还要把握教学内容主线与相应核心素养发展之间的关联。2024年秋季的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编排了“复习与关联”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抓住“关联”,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在单元中安排“整理与复习”内容,目的是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进行一次梳理,以达到知识的巩固与深化,并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重建。“整理与复习”中的练习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知识的运用中提升核心素养。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害怕上“整理与复习”课,觉得枯燥无味,学生也只是在重复练习。怎样使“整理与复习”课发挥最大的价值,引导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网络,提升思维能力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紧扣“关联”,引导学生经历知识梳理的过程,学会整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在练习中运用知识体系解决问题,提升思维能力。

一、巧用知识树,在关联中建构

(一)学画知识树,在关联中建构知识体系

低年级和中年级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比较弱,学生对知识的关联能力需要教师的培养。这一阶段的学生喜欢用形象的图来表示知识的层次,教师可以运用最简单的思维导图—“知识树”来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先整理出本单元的知识要点,做好记录,教学中再请学生汇报所学的知识点。教师及时梳理,然后用课件呈现出来。那么,当所有的知识点都呈现出来后,怎样引导学生抓住关联,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呢?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树的主干,提问:“这棵树的名字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接下来它长出的树枝有哪些?叫什么名字呢?”形象的树和拟人化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他们很自然地把本单元的三小节内容变成了三根树枝,教师及时把板书补充完整(图1)。教师接着提问:这些树枝又长了哪些小树枝呢?有了前面的学习经验,学生自然就把每小节的内容逐步补上。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学会了思考,而且也学会了分析。

师:“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这两根树枝,哪根先长出来呢?

生:我们是先学习几分之一,再学习几分之几的,所以先长出“几分之一”,再长出“几分之几”。

在完善知识树之后,教师再请学生闭上眼睛回顾整个知识的梳理过程,在梳理的过程中内化,建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知识之间的关联,把头脑中零碎的知识,慢慢链接起来,形成完整的认知。

图1

(二)丰富知识树,在关联中延伸知识体系

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是零碎的,也是呈螺旋上升的。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把握好契机,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过程中,学生在解答“

\这一题时,一般不会填出假分数。三年级的学生才接触分数,学习的都是不大于“1”的分数。在教学时,当有学生填出这样的算式时,教师要抓住学习契机,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当学生写出像“”这样的算式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整理本单元知识时,教师提问:这棵知识树还会再长大吗?还会长出哪些树枝呢?学生回答:还会长出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还会长出像”这样的加法,还会长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树枝教师及时抓住关联点,引导学生生长知识树,延伸知识体系,为学生的学习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三)重构知识树,在关联中再建知识体系

学生在学习完一些相关联的知识后,往往缺乏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重构知识树,形成新的思维导图,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把握数学本质。

如教学五年级“多边形的面积”的“整理与复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已整理,学生根据知识间的联系,呈现出不同的整理方法:有的学生是根据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整理的;也有的学生是根据面积公式中是否除以2整理的。这样的整理方法是符合学生的知识经验的,也是学生思维的真实体现。

为促进学生的思考,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在一组平行线间设计出面积为100平方厘米的不同图形(表1)。

表1在一组平行线间设计面积为100平方厘米的不同图形

在学生练习汇报后,教师追问:这些图形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经过思考、交流、讨论,发现了这些图形的底之间的联系。接着,教师运用几何画板动态地呈现了从梯形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变化,学生在前面设计图形的基础上马上就明白了,原来梯形面积公式是可以计算所有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的,这就自然引出了梯形面积公式的通用性。最后,再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重新整理面积公式之间的关系。学生就会从梯形面积公式通用性的角度再次对平面图形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