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学校管理经验交流会上,校长发言:勇做孤勇者,以创新与坚守书写学校发展新篇章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
大家好!
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学校管理工作中的思考与实践。在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的今天,每一所学校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我认为,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责任人”,需要勇做“孤勇者”——以坚定的信念突破常规,以无畏的勇气直面难题,以创新的思维引领变革。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汇报我校的探索经验,恳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敢破陈规:以创新思维激活教育生命力
当前,部分学校仍存在教学模式固化、课程体系封闭等问题,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创新能力不足。作为校长,我深刻认识到,唯有打破思维定式,才能为学校发展注入新动能。我校以“未来教育”为导向,系统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一是构建“项目式学习”生态,围绕“智慧城市”“生态保护”等主题,整合语文、数学、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校园垃圾分类优化方案”项目中,学生不仅完成了数据调研、方案设计,还成功推动学校建立智能分类系统,相关成果获省级创新大赛奖项。二是打造“人工智能+”特色课程,联合科技企业开发编程、机器人、虚拟现实等校本课程,并建设智慧实验室,让学生亲身体验前沿科技。通过这些改革,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升,学校也因此成为区域科技教育示范校。
创新之路往往伴随质疑与阻力。推行跨学科课程时,部分教师担心教学进度受影响;引入智能设备时,家长对学生用眼健康表示担忧。面对这些声音,我们没有退缩,而是通过教师工作坊、家长开放日等形式,用实践成果打消顾虑。事实证明,只要方向正确,坚持创新终将赢得认可。
二、直面难题:以务实行动破解发展困局
学校管理如同攀登高峰,生源、师资、家校关系等问题如同拦路虎。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曾面临生源流失严重、教师队伍不稳定等困境。对此,我们采取“靶向施策”策略:在生源管理上,建立“一生一策”成长档案,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分层作业、个性化辅导方案,近三年学生平均分提升15%,家长满意度从68%跃升至92%;在师资建设方面,实施“青蓝工程+跨界培养”计划,不仅安排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还鼓励教师参与跨学科培训,目前已有12名教师实现“双学科教学”,有效缓解师资短缺问题;在家校共育上,创新推出“家校合伙人”制度,邀请家长担任课程顾问、活动策划者,共同参与校园管理。去年,由家长主导的“职业体验日”活动,吸引了200余名家长走进课堂,极大增进了家校互信。
解决难题需要迎难而上的勇气,更需要科学决策的智慧。面对资金不足的困境,我们通过“政府支持+社会合作”模式,引入企业赞助建设图书馆;针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设立“创新积分制”,将教学改革成果纳入考核,激发教师内生动力。这些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越是困难重重,越要主动作为。
三、坚守初心:以育人情怀筑牢教育根基
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博弈中,部分学校陷入“唯分数论”的误区。我校始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五育融合”育人体系:在课程设置上,确保音体美课程每周不低于6课时,并开发陶艺、武术、戏剧等特色社团;在评价体系中,引入“成长银行”机制,将品德修养、社会实践、艺术特长等纳入评价指标,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闪光点。值得一提的是,我校连续三年在中考中保持优异成绩,同时在市级艺术展演、体育竞赛中屡获佳绩,真正实现了“全面发展与升学质量”的双赢。
坚守初心需要抵御外界压力。当其他学校压缩非考试科目时,我们顶住压力,坚持开展“行走的课堂”研学活动;当家长因担心影响成绩反对社团活动时,我们用毕业生的发展案例证明素质教育的价值。事实证明,只有坚守教育本质,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四、凝聚力量:以人文关怀打造卓越团队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一支团结奋进的教师队伍。我校坚持“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发展留人”:一方面,完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每年选派骨干教师赴国内外名校研修,设立“校长基金”支持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另一方面,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建设教师书吧、心理减压室,定期组织亲子活动、户外拓展。此外,我们推行“扁平化管理”模式,成立课程研发、学生发展等多个教师自治委员会,让教师深度参与学校决策。这种尊重与信任极大激发了团队活力,近五年,教师团队累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开发校本课程23门。
作为校长,我始终认为,管理者不是“发号施令者”,而是“服务者”与“引领者”。通过定期与教师谈心、倾听诉求,我们解决了职称评聘、办公环境改善等实际问题,让教师感受到“家”的温暖。当团队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时,学校发展便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