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社会责任视角下融入健康生活教育的教学设计.docx
文件大小:40.99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8
总字数:约4.17千字
文档摘要

社会责任视角下融入健康生活教育的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强调“健康生活是指有益于健康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而社会责任视角下的健康生活教育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后主动向他人宣传关爱生命的观念和知识,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融入健康生活教育,教师需要在生活化的情境和活动中适时地采用恰当的方式开展教学,使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1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血糖平衡的调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以下简称“教材”第3章第2节“激素调节的过程”中的内容。《课程标准》中对于本节的内容要求为“1.4.2举例说明激素通过分级调节、反馈调节等机制维持机体的稳态,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和血糖平衡的调节等”。教师以此为依托,引导学生构建重要概念“1.4内分泌系统产生的多种类型的激素,通过体液传送而发挥调节作用,实现机体稳态”,进而实现学生对大概念“1生命个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结构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并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保持稳态\的理解。

“血糖平衡的调节”是激素调节的典型实例之一,教材中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血糖的来源和去向\以及“血糖平衡的主要调节过程”,阐释了激素通过反馈调节等机制维持机体的稳态。这种方式既深化了学生对“激素与内分泌系统”的理解,又为学生学习“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奠定了基础。该实例有利于学生形成稳态与平衡观,并深刻理解整体观。

笔者通过创设真实生活情境“看病就医”,将“血糖平衡的调节\相关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通过梳理生物学课程与健康生活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生命活动规律、掌握健康生活知识、培养健康饮食习惯、提升健康生活意识,进而引导学生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的理念和知识,最终实现健康生活教育与社会责任培养的有机融合。笔者基于真实情境对“血糖平衡的调节\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教学设计。

(1)能够基于真实生活情境,说明人体内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并运用模型与建模的方法阐明血糖平衡的调节以及激素反馈调节等机制维持机体稳态的原理,以此提升科学思维能力,形成稳态与平衡观、整体观。

(2)能够关注血糖平衡失调引发的疾病,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解释和判断,尝试运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关知识为此类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措施和建议。

(3)认同我国科学家在糖尿病治疗领域的研究成果,形成文化自信,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3.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展示资料: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之一为尿糖。在社区健康体检日活动中,甲先生的尿糖指标为阳性,其担心患有糖尿病。根据上述资料,教师提出问题:在尿液中检测出葡萄糖时,能否据此判断此人患有糖尿病?需要哪些指标能够确诊糖尿病?学生基于生活常识及已有知识进行初步推理,分析并提出观点。

教师继续展示资料:为进一步判断自身是否患有糖尿病,甲先生在医生的建议下分别在空腹状态和餐后两小时进行了血糖检测,血糖检测结果显示甲先生空腹状态下,血糖含量为7.85mmol/L,参考区间为3.90~6.10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含量为11.30mmol/L,参考区间为4.40~7.80mmol/L.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检测报告单,并提出问题:甲先生的血糖含量是否正常?血糖含量的参考值为什么是一个区间范围?血糖含量高可能有哪些原因?

设计意图:教师基于真实生活情境提出问题,以血糖检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检测报告单,并通过一系列问题提升学生学习热情,科普健康常识,导入新课教学。

3.2血糖平衡的调节

3.2.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教师基于日常生活经验,结合细胞中糖类和脂质之间相互转化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在空腹、餐后和糖类代谢发生障碍等情况下,人体血糖主要的来源和去路。学生利用图解自主构建血糖来源和去路的概念模型(见图2)。师生共同总结出:血糖的平衡是由于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相对稳定。

3.2.2构建血糖平衡的调节模型教师展示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胰岛的结构及功能,并根据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机理、血糖来源和去路的概念模型,初步构建血糖平衡的调

节模型(见图3)。

3.2.3构建血糖反馈调节模型

教师提出问题:当血糖含量降低到一定程度时,胰岛A细胞是否会持续分泌胰高血糖素来提高血糖含量?血糖含量是否会持续升高?当血糖含量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胰岛B细胞是否会持续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含量?血糖含量是否会持续降低?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同时在血糖的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亦然。在此过程中,学生构建反馈调节的概念,并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