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下4.5《日食和月食》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日食和月食
单元
四
学科
科学
年级
七
学习
目标
1.知道月食形成的原因、过程和类型。
2.知道日食和月食的差异,认识日食和月食是很普通的天文现象。
重点
1.分析月食的形成原理。
2.分析日食和月食的区别。
难点
1.分析月食的形成原理。
2.分析日食和月食的区别。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月食》,提出问题:
1.说一说,你见过月食吗?
2.月食是怎样的一种现象?
3.月食发生的原理是怎样的?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两两互相交流
利用影像资料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讲授新课
活动一、认识月食
1.什么是月食?
出示图片:
2.月食的类型有哪些?
思考:为什么月球被食掉的部分还能看到古铜色的影子?
由于地球大气对太阳光的折射,发生月食部分的月球并非全黑,而是呈暗弱古铜色。
活动二、探究月食的形成原理
1.引导学生进行月食形成的模拟实验
取不同大小的两个球(小球最好涂黑)。把两个球和灯置于同一直线的位置上。把小球绕另一球做基本水平的圆周运动,并使小球部分或全部穿过大球的阴影区。
2.提出问题:月食形成的原理是怎样的?
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当地球运行到太阳与月球之间时,遮掩了太阳光,在地球的背光一侧形成长长的阴影区。当月球进入地球阴影区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将看到月食现象。
3.认识月全食、月偏食
4.再认月食形成的原理:
追问:为什么有日环食而没有“月环食”?
活动三、观察月食的形成过程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探究月食的形成过程。
(1)月全食过程的顺序是怎样的?
(2)为什么月食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
(3)当发生月食或日食时,地球上能观测到月食的地区和能观测到日食的地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展示交流一:
月食:东亏西复(左亏右复)
认识月全食五步曲: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
3.引导学生拓展对比:月食与月相
4.展示交流二:为什么不是每个月都发生日食与月食?
5.播放动画演示地球上能观测到月全食的地区和日全食的地区有什么不同?
6.图文结合展示:
月全食时月轮隐没在地球的阴影区中,故地球上能观测到月食的地区可达半个地球以上。
7.对比分析:月全食与日全食有何不同?
8.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日食和月食的比较
1.认识概念: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月球部分或全部月面变暗的现象,称为月食。
2.认识月食的类型:未食时、月全食、月偏食
呈暗弱古铜色。
1.做一做,观察记录:观察记录:用斜线表示小球被阴影遮掩的部分。
2.思考交流:
月球不会发光,靠反射太阳光。
3.发现交流:
月全食:月球全部进入地球阴影区而变暗的现象。
月偏食:月球部分进入地球阴影区而变暗的现象。
4.观察区别:月球较小,形成的阴影区较小;地球较大,形成的阴影区较大,所以不可能出现月环食。
1.小组合作:月食的形成过程
探讨交流:
2.观察发现:
从月面的东面开始,西面结束。
一般发生在农历十五或十六
月食轮廓是弯曲的圆弧,这也可以证明地球是圆的。
3.对比分析,交流核对
4.分析:原因是:月地轨道面与地日轨道面有一个5o左右的夹角
5.观察发现
6.对比分析:
日全食发生时,日轮是被月球遮掩的,故地球上能观测到日食的地区只能是一条狭窄的带状。
7.图文结合对比分析:
8.归纳总结:
图文结合初步认识月食的概念和类型
鼓励学生多观察、善于总结、勤于表达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时思考,在实验中获得感性资料
引导学生科学的去观察、去发现,学会用比较的视角去观察发现
引导学生用对比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鼓励学生动起来
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对比日食和月食,建立知识的横向联系
及时总结,及时归纳,建立知识的清晰脉络
课堂练习
1.下列现象同时存在与日食和月食发生时的是()
A.日、地、月三者位于同一直线上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
B.日食、月食都从日论的西面开始
C.天空一片漆黑
D.在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地区都可以看到日食或月食现象
2.月食可能发生的日期是()
A.可以在任何一天B.在农历每月的初一
C.肯定在满月时D.可以在初一到十五之间
3.如图所示,关于甲、乙两图所表示的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图都表示日食的形成原因
B.甲乙两图都表示月食的形成原因
C.甲图表示日食的形成原因,乙图表示月食的形成原因
D.甲图表示月食的形成原因,乙图表示日食的形成原因
4.下列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日食和月食持续的时间长短不同????????????????????????
B.日食和月食时地球和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