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大问题驱动:揭示度量本质的有效教学.docx
文件大小:19.49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8
总字数:约3.53千字
文档摘要

大问题驱动:揭示度量本质的有效教学

【摘要】问题是学习的灵魂。以大问题驱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力求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文章以江苏省省优课“角的度量”为例,分析如何通过三大问题驱动,解决核心任务——定标准、定工具、定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最终达成揭开度量本质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大问题度量本质抽象能力应用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角的度量”是小学“图形与几何”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学习角的度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下文以2023年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质课“角的度量”(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实验小学张善刚教师执教)为例,阐述如何以大问题驱动,促进揭示本质的有效教学。

一、定标准:由粗到细,迭代升级

张老师通过定标准,由粗到细,解决第一个大问题——角可以被度量吗?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先定义1度角,再认识几度角,并教给学生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有专家认为,如果先定义1度角,再从定义出发,通过1度角的累加是很难得到1周角等于360°的。那么,怎样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角的计量单位?张老师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

(一)“格角”迭代“格子”

钟面上分针的运动轨迹形成∠1和∠2(图1)。“除了观察,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有的学生用三角尺的直角比对,有的学生用直尺量两边张开的宽度,还有的学生通过钟面数大格比较。张老师顺势引出钟面数小格比较的方法,并追问“∠2比∠1大多少?”学生脱口而出“大8小格!”。看来,学生通过自然选择,能初步感悟到角是可以被度量的。通过张老师的介绍,进而明晰角的大小一般是用“格角”来度量的。学生口头表达的大格、小格,其实就是大格角、小格角。格角和格子不同,格角也是一种角。

(二)“小格角”迭代“大格角”

使用大格角透明圆片或小格角透明圆片来测量∠3和∠4(图2)。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3里有4个大格角,∠4里有12个小格角。接下来,张老师的追问尤为重要:用1号工具(大格角透明圆片)测量∠4时,遇到了什么问题?学生马上就打开了话匣:用大格角去量,不是正好整格的;用小格角去量,正好12格。至此,学生感悟用“小格角”作为参照来进行度量,普适性优于“大格角”。另外,这样的透明圆片从钟面过度而来,相当于“初代量角工具”,虽然粗陋,但很巧妙。学生在“具身”量角体验中,能琢磨出初步的量角方法,无需教师直给“点对点,边对边……”之类的口诀技巧。

(三)“1度角”迭代“小格角”

“1度角”迭代“小格角”的过程也是在张老师大问题的引领下自然生成的。“用大格角透明圆片量一个极小的角(图略),行吗?”“用小格角透明圆片量一个极小的角,行吗?”“圆周角平均分成12份,得到的大格角不合适,平均分成60份,得到的小格角还不合适,怎么办?”学生马上就体会到“需要找到更精细的圆盘量”。进而引出把周角平均分成更多的份数,浓墨重彩地请出了角的计量单位——1度角。我们需要以更为精细的角作为测量的参照,但为什么这个标准就是1度角呢?张老师通过精心编辑的史料视频,介绍了1度角的由来,凸显了计量单位的数学规定属性。

二、定工具:由繁入简,匠心独具

学生知道量角器是度量角的工具,但是为什么要用它来完成度量呢?张老师通过定工具,由繁入简,解决第二个大问题——用什么来度量?

(一)动态累加,形成“初代量角工具”

【教学片段】

师:这是1°,再来一个是?(图略)

生:2°。

师:2°里有几个1°?

生:2个。

师:现在多少度?

生:3°、4°、5°……10°……90°。

师:90个1°就是90°。直角90°,平角180°,周角360°。你能照样子说一个度数吗?

生:100个1°是100°……

师:多少个1°就是多少度。

波利亚曾提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和联系。张老师基于学生的基本知识经验,通过标准角(1°角)的累加,产生2°角、3°角、4°角……直角、平角,直到周角。由此勾连起“初代量角工具”——格角透明圆片。

(二)由长变短,形成“二代量角工具”

【教学片段】

师:看上去怎么样?(图略)

生:(齐)密密麻麻。

师:用智慧的眼光看,1度的角有减少吗?

生:(齐)没有。

师:你能在上面找到30°的角吗?

(学生上台指一指)

在学生面前的1度角透明圆片,不免引起“密集恐惧”——180条线段把圆平均分成360份,越往中心越密集。张老师巧手一变,线变少了。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