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基于“互联网+”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docx
文件大小:43.02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5-28
总字数:约6.62千字
文档摘要

基于“互联网+”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马青娜,赵慧爽,崔圣超

[摘要]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军事人才,促进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势在必行。基于“互联网+”的时代发展背景,以“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为依托,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程教学模式,从课程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方法改进、思政元素挖掘、考核评价机制改革等方面对课程思政进行了初步探索。开展“互联网+”课程思政,能够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员的专业素养和思想觉悟,有利于实现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互联网+”;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思政;思政元素

[基金项目]2021年度陆军工程大学教育教学课题“‘互联网+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GJ21ZX018)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11-0093-04[收稿日期]2022-06-08

为了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近年来,很多高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探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高效协同路径。另外,在教育信息化以及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互联网+”课堂应运而生,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设了有利的条件。因而在“互联网+”视域下,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构建“以学员为中心的课堂”,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全过程育人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为依托,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程教学模式,探索立德树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

一、“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特点及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一)“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特点

“土质学与土力学”是学校机动保障工程与指挥(道路、桥梁、舟桥)专业的一门专业背景课程,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主要内容包括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在荷载作用下土体中的应力、变形、强度、渗流规律等。该课程是学员学习后续“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等专业课程以及开展毕业设计的基础。同时,学习该课程,也会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是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前更为重视学员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对学员思想道德等素质的培养,導致学生在就业后无法积极、有效应对面临的实际工程问题。因此,如何在“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教育工作者探索的重要课题。

(二)“土力学”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按照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方针,教师要从“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特点出发,从不同角度探索专业理论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方式。清华大学李广信[1]指出,“土力学”课程具备实施课程思政的先天优势,因为土力学中涉及了很多哲学命题。冯双喜等[2]从课程大纲、内容设置、教学方式等角度尝试进行“土力学”课程思政;李幻等[3]对“土力学”课程思政的元素库建设进行了探索;张俊云等[4]探索了“土力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设计、实现路径方法、建设模式等;蒋水华等[5]基于课程内涵挖掘与工程案例实践启发,探索了“土力学”课程思政的方法;张科等[6]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设计之中,尝试构建了课程思政的新模式;刘熙媛等[7]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方法;程建军[8]指出思政元素的遴选和确定要充分理解“挖掘”二字的含义。“土力学”课程的教育工作者从各个方面对课程思政开展探索研究,获得了较多有价值的成果。但是在互联网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今天,“互联网+教育”使教育领域产生了重大变革,而目前在“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中对“互联网+课程思政”的研究相对缺乏,加之“00后”学生已进入高校,网络社交媒体是他们成长环境的重要部分[9],为了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新变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因此,在“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教学中,研究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互联网+”视域下“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一)重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

“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是一门专业背景课程,包括26个理论学时和6个实践学时。针对该课程专业程度高、内容烦琐复杂、学时少的现状,教师积极探索“互联网+”视域下“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的改革路径。利用中国大学慕课、雨课堂、微信等教学平台,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等不同学习内容的有效结合,尝试运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基于学员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需要以及毕业任职需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重构,把它分为五大部分,分别是土的物理性质、土的压缩性与地基沉降、土的抗剪强度和地基承载力、土压力和土坡稳定以及实践部分的土工试验,突出了抓基础、重理论、强应用的教学思路。

为了弥补内容多、课时少的不足,该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课前,学员利用慕课资